春申君为“战国四君子”之一。楚国江夏人,姓黄名歇,楚考烈王时期拜其为相。 黄歇才高八斗、胸怀大志,成年后游历四方,广交贤能志士。时值楚国天灾人祸,百姓生灵涂炭,楚王急需贤能之士帮其渡过难关,得知黄歇的才能之后,楚王三次登门相请,黄歇也觉该为富国安民作点贡献,于是入朝担任左徒之职。 秦国欲称霸天下,出兵攻楚,战火烧到都城附近,楚王惶惶不可终日。在国破家亡的紧要关头,黄歇主动请缨愿意前往秦国说服秦王罢战。楚王应允后,黄歇只身亲赴秦国,凭借口舌之伶俐,学识之渊博,对时势进行精辟论述,终于说服了秦王罢兵休战。但秦王要求将楚国太子送到秦国作人质,黄歇禀明大义忠君爱国,说服家里亲人男儿活在世上,必须要有所作为,本人更应该为黄氏争光。于是,他毅然决定陪太子完赴秦作人质,并且培养太子完学会治国之道。 公元前263年,楚襄王病重,想要太子回国继位,秦王不允,黄歇设计让太子化妆逃出秦国。秦王知道后,欲杀黄歇,在秦相的劝说下,秦王终于答应让黄歇归国……
展开
原创影评
电影《春申君》以战国时期楚国名臣黄歇的生平为蓝本,通过光影艺术再现了那段波谲云诡的历史风云。影片开篇便将观众带入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七国争霸的硝烟中,黄歇以其卓越的辩才与政治智慧脱颖而出,成为楚国柱石之臣。导演张祥林并未局限于简单的历史复刻,而是以细腻笔触勾勒出人物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抉择。
王诗槐饰演的春申君堪称全片灵魂。他既展现了角色舌战群儒时的锋芒毕露,又刻画了其面对楚王猜忌时隐忍克制的复杂心理。朝堂戏份中,演员通过微表情传递出权谋博弈的暗流涌动;而独处场景里,一个凝视案头竹简的侧影,便道尽了智者的孤独与无奈。这种表演层次感,让历史人物不再是教科书上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的真实存在。
叙事结构上,影片采用双线并进手法。明线围绕黄歇外交斡旋、平息战火展开,暗线则穿插其与门客、政敌的情感纠葛。当两条线索在“说服秦王罢兵”高潮处交汇,不仅凸显了主角的智慧担当,更揭示出权力游戏中人性的永恒困境。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临危受命赴秦”段落,镜头语言通过压抑的色调与紧凑的剪辑,营造出剑拔弩张的戏剧张力。
主题表达方面,作品跳出传统历史剧的忠奸二元论,聚焦于知识分子的使命意识。黄歇最终悲剧性的命运,既是对个人理想主义的叩问,也暗含对乱世中文化坚守的礼赞。那些批评影片"缺乏立场"的声音,恰恰反衬出创作团队突破脸谱化叙事的勇气——正如群体心理学揭示的,独立思考在舆论浪潮中何其珍贵。
这部电影的价值不仅在于还原历史现场,更在于唤醒当代人对智慧力量的思考。当看到黄歇以学识化解干戈时,银幕前的我们何尝不是在审视自己面对矛盾时的选择?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或许正是历史题材电影最动人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