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司徒王允家的歌妓秦氏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被推出家门,风雨中秦氏生下一女取名秦罗敷,当晚被过路人辛福救回家中,将母女二人收养,当时朝廷腐败,董卓专权,辛福一家人在一次围剿黄巾军中惨遭杀害,只剩下小儿辛延年在梅嫂的庇护下生还。罗敷与辛延年一起长大,青梅竹马,日夜相伴 二十年后,罗敷长成一位美若天仙,倾国倾城的女子,与辛延年热恋。同窗好友李儒也爱恋着罗敷。李、辛二人进京赶考,并同时被朝延录用,角而为了独占罗敷,李儒设计陷害辛延年入狱。并以此取得了丞相董卓的欢心,将自己的独生女儿婉娥嫁给了李儒。做了上门女婿的李儒回家省亲,父亲得知自己的独生子作了董贼的上门女婿。无颜见人,悬梁自尽,李儒找到罗敷告诉她辛延年因辱骂朝延被打入死牢。叫她死了这份心,老老实实跟他,秦夫人怀疑其中有诈,派梅嫂同罗敷一同去京城打探虚实,临行前秦夫人给女儿带了一封信,叫她危难时找王允。原来秦氏二十年前为王允家一歌妓,深得王允喜欢,与其私通,怀孕中被王母赶出家门。当王允回家找秦氏时,王母告诉儿子秦氏走了……不知去向,二十年来王允一直念着她,陷入苦口婆心的相思之中。 二十年后,当罗敷拿着夫人的信来的王允面前,王允惊呆了,他觉得她像一个人,但又不敢认,信中说这是秦氏的外甥女儿,王允当即收为义女,改名为貂蝉。王允早有除董卓之心,为民除害,但恐董卓身边有义子吕布,吕乃盖世英雄,只能智取不能强攻。王允深知董、吕二人乃好色之徒,故与曹操商议,制定连环计,利用貂蝉的美貌离间董、吕父子互相残杀,最后终于吕布之手了除掉了董卓。董卓一死,辛延年获救,李儒也被吕布杀死。但当辛延年找到貂蝉想重归旧情时,貂蝉即永不见他,告诉他“你的罗馥已死,站在你面前的是貂蝉……是吕布的妻子,”辛延年无力跟吕布相争,便投奔曹操去了。 吕布被曹操活捉,处死于白门楼,貂蝉离开沛县回到家乡。此时秦夫人找到王允来要女儿,并告诉他貂蝉是王允的亲生女儿,王允后悔莫及,痛不欲生,秦夫人一气之下杀死了王允,自己也自杀身亡。貂蝉回到家中,见二老已死,她埋葬了亲人向洛河走去……
展开
原创影评
《貂蝉》这部由李翰祥执导、林黛主演的邵氏黄梅调电影,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叙事手法,将观众带入了那个群雄割据的乱世。作为邵氏首部黄梅调影片,它开创性地将戏曲唱腔与古装剧情融合,尽管布景略显粗糙,却凭借鲜活的色彩构图和演员的细腻表演,成为香港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林黛饰演的貂蝉无疑是全片的灵魂。她以丰富的表情和灵动的身段,赋予角色超越传统符号的生命力。无论是初登场时的少女娇憨,还是周旋于董卓与吕布之间的隐忍,她的眼神流转间尽显权谋与柔情的博弈。有观众认为她的扮相不及“长城三公主”艳丽,但她的表演却因层次分明的情绪递进而更具说服力,尤其在关键唱段中,通过眉眼间的细微颤动传递出角色内心的挣扎,令人印象深刻。
影片的叙事结构围绕“连环计”展开,以貂蝉的视角串联起董卓专权、吕布夺权等历史节点。导演并未采用实景拍摄,而是通过“接顶”技术构建写意场景,虽水泥地面和简陋道具暴露了早期古装片的局限,但李翰祥对色彩的把控弥补了质感的不足——画面既保留了汉代古朴的色调,又通过黄绿交织的乐器、泥塑等细节烘托出乱世荒诞的氛围。这种虚实结合的美学,反而强化了故事的寓言性,使貂蝉的命运更像一场华丽而悲凉的舞台剧。
主题上,影片跳脱了传统美人计的框架,借貂蝉的牺牲探讨权力与女性自主性的冲突。当她在凤仪亭回眸一笑时,既是诱饵也是觉醒者:歌声中的黄梅调婉转凄美,暗示着被物化的红颜背后,藏着对命运无声的反抗。尽管结局仍囿于男性主导的历史叙事,但貂蝉踏着烽火离去的背影,却在粗粝的布景中留下了一抹惊艳的余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