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占武(李亚林 饰)和曹茂林(梁音 饰)不忍看见家乡饱受缺水之苦,提议劈山引水,消息一经传开,就遭到了个性保守的老社长的反对,思想开放的乡党委赵书记明白这是义举,决定使出全力支持。在工作中,曹茂林遇见了回乡女青年孔淑贞(金迪 饰),坠入了情网,他请能言善辩的高占武替自己想孔淑贞表白,没想到遭到了后者无情的拒绝。实际上,高占武也默默的爱慕着孔淑贞,只是他选择将这份感情深深的埋藏在心底。一场意外中,孔淑贞身陷险境,所幸得到了高占武的帮助才捡回了一条命,就此之后,高占武在孔淑贞的眼中变得不一般起来。虽然开山行动中遭遇了诸多不顺和意外,但最终,汩汩的山泉还是滋润了村庄里干涸的土地。
展开
原创影评
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将镜头对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以充满烟火气的乡村为背景,讲述了一群年轻人在时代浪潮中挥洒热血的故事。影片没有宏大叙事的压迫感,反而用轻快的节奏和鲜活的细节,让观众真切感受到那个年代青年身上的蓬勃力量。
故事围绕孔家庄青年高占武、曹茂林等人展开。面对干旱困境,这群年轻人提出劈山引水的大胆设想,却在传统观念与现实条件的双重阻碍下屡屡碰壁。老社长保守质疑时的皱眉,乡党委赵书记支持时坚定的眼神,以及村民们从观望到参与的转变,都被镜头细腻捕捉。尤其是青年们夜以继日修渠的场景,汗水浸透的衣衫、磨出水泡的手掌,配合着越来越急促的劳动号子声,将奋斗的感染力推向高潮。
演员们的表演带着泥土般的质朴。李亚林饰演的高占武既有理想主义者的执拗,又在感情上藏着欲说还休的羞涩;金迪演绎的孔淑贞打破了传统农村女性的刻板印象,她主动学习技术、勇敢追求爱情的模样,成为那个时代女性觉醒的生动注脚。配角同样出彩:刘增庆饰演的小字辈用幽默化解沉重,杨洸塑造的农村姑娘以温柔调和刚硬,让集体群像更加立体。
编剧马烽巧妙地将个人成长融入集体叙事。当高占武站在竣工的水渠前说出“党教育了我,群众教育了我”,这句台词没有丝毫说教感,反而因前期剧情的铺垫显得真挚动人。导演苏里更擅长用生活化的场景传递深意:月光下青年们围坐讨论修渠的剪影,雨夜里村民自发送来工具的长镜头,都在无声诉说着团结的力量。
作为新中国农村题材的经典之作,影片最可贵之处在于真实。它不回避困难——物资短缺时的焦虑、技术瓶颈前的沮丧;也不吝啬浪漫——劳动间隙的歌声、黄昏河畔的私语。这种扎根生活的质感,让跨越半个世纪的故事依然能引发共鸣。当清澈的水流进干涸的村庄,沸腾的欢呼声中,观众看到的不仅是一个村庄的改变,更是一代人用双手改写命运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