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瑟夫、朱丽丝和阿尔伯特从恶魔岛的监狱里逃跑出来,他们在一个港口闲荡,等着一条船来把他们载走,在这期间,他们决定从一家商店里偷一些东西出来,以便在路上使用,于是,他们想方设法让那个店主聘请他们去为他修理屋顶。在屋顶上,他们就能窥见这一家人的生活了,然后再找到机会下手行窃。依莎贝尔是这个家庭中的一个女儿,今年刚满十八岁,还没有出嫁,而且她正在渴望她的旧日情人保尔,保尔这时已去巴黎。依莎贝尔的父亲菲利科斯很害怕他的表兄安德烈抢占他的商店。过了一段时间,保尔和安德烈一起回到了这个岛上,他们并没有受到欢迎。而那三个修理屋顶的窃贼还未找到下手的时机……
展开
原创影评
《我们不是天使》绝非传统意义上的喜剧,它更像是一场在困境中寻找救赎的灵魂之旅。影片以监狱为起点,两名囚犯奈特与吉米的越狱经历充满荒诞色彩——他们因目睹死刑犯逃脱而意外获得自由,却又在边境小镇被迫扮演神父,这种身份错位制造了大量令人捧腹的桥段。德尼罗饰演的奈特始终保持着严肃面孔,即便在滑稽场景中也带着黑帮大佬般的凝重气质,这种反差感成为影片独特的笑点来源。西恩·潘则展现出截然不同的表演风格,他饰演的吉米从初期的莽撞逐渐过渡到后期的顿悟,尤其是结尾那场关于人性的演说,青涩面容下迸发出的力量让人印象深刻。
导演Srdjan Dragojevic通过宗教符号构建了精妙的叙事框架。当奈特与吉米披着神父袍站在教堂讲台上时,镜头刻意用仰拍角度呈现他们的剪影,既讽刺了伪善的神圣性,又暗含对凡人挣扎的悲悯。影片最动人的场景莫过于两人在逃亡途中穿越森林的段落,阳光透过树叶洒在沾满尘土的囚服上,此刻的配乐摒弃了惯用的诙谐旋律,转而采用圣咏式的合唱,将“非天使”的凡俗升华至某种神性高度。这种处理方式巧妙呼应了片名蕴含的哲学命题——人类虽无天使之翼,却能在绝境中绽放出超越性的光芒。
作为南斯拉夫流行文化的代表作,该片的原声音乐堪称点睛之笔。手风琴与弦乐交织的旋律既带着巴尔干半岛的忧伤底色,又融入美式爵士的节奏韵律,恰如其分地烘托出角色在信仰与欲望间的摇摆。值得玩味的是,影片对宗教元素的运用始终保持着微妙距离:当吉米模仿圣经故事安抚村民时,镜头总会适时切到窗外摇曳的野草,暗示任何教条都无法束缚生命的自然生长。
尽管被归类为喜剧,但《我们不是天使》的真正魅力在于其复杂的情感层次。德尼罗与西恩·潘的对手戏如同冰与火的碰撞,前者用紧绷的面部肌肉诠释着生存的沉重,后者则以灵动的眼神流转传递希望的微光。这种表演张力在最终诀别时刻达到高潮——当警笛声从远方传来,两位主角相视一笑走向不同方向,此刻无需台词便完成了对自由本质的终极注解:真正的救赎不在于成为天使,而是敢于直面人性矛盾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