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刚胜利不久,红军战士萨维列夫去莫斯科途中,在一个小车站上被反革命分子暗杀。儿子瓦夏和彼加刚刚失去母亲,现在又失去父亲,孤苦无依,辗转流浪到莫斯科。列宁和捷尔任斯基遇到这两个孩子,将他们收留并加以照顾。而此时,革命虽然取得胜利,但帝国主义对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异常仇视,颠覆革命成果的阴谋仍在进行。反革命分子亚尔采夫伪装身份,混进苏维埃肃反委员会,指使人打伤了列宁,同时欺骗瓦夏和彼加,利用他们将藏有炸药、雷管的图书搬到车站粮食仓库,企图将仓库炸毁。千钧一发之际,敌人的阴谋被发现,反革命分子受到严惩。此后,在列宁和捷尔任斯基的关怀下,瓦夏和彼加成长为勇敢的红军战士。
展开
原创影评
影片《以革命的名义》以1918年苏俄革命为背景,通过两个孩子瓦夏和彼加的流浪经历,将观众带入那个充满动荡与希望的历史时期。导演李恩杰与史大千没有选择宏大的战争场面,而是聚焦于个体命运与革命洪流的交织,让影片在战争类型片中展现出独特的人文温度。
周正饰演的瓦夏从失去双亲的绝望孤儿到成为反革命阴谋的见证者,其表演层次分明。尤其是当他被亚尔采夫欺骗时,眼中闪烁的迷茫与恐惧,精准地传递出革命年代普通民众的脆弱与坚韧。于是之塑造的列宁形象打破了传统领袖人物的刻板印象,他并非总是运筹帷幄的指挥官,而是在面对儿童饥饿问题时会露出父亲般慈爱的革命者。田冲饰演的捷尔任斯基则呈现出铁血与柔情的双重特质,他在肃清反革命分子时的果决,与收留孤儿时的温情形成鲜明对比。
叙事结构上,影片采用双线并进的方式。明线是瓦夏兄弟的生存之旅,暗线则是帝国主义势力对苏维埃政权的渗透破坏。当两条线索在图书搬运场景中交汇时,反革命分子利用儿童实施爆破计划的阴谋达到戏剧高潮。这种设计既保持了悬疑张力,又自然引出“以革命的名义想想过去”的核心台词。导演巧妙地将政治理念具象化为人物选择,列宁在粮仓前分面包的场景,通过孩子们获取食物的过程,生动诠释了革命政权的人民性本质。
影片最震撼人心的力量来自对历史记忆的叩问。当瓦夏最终意识到自己被利用时,镜头长时间停留在他沾满尘土的脸上,那双逐渐清澈的眼睛仿佛穿透银幕直视每个观众。这种个人成长与时代变革的共振,让“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的警句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成为需要每个人用生命去验证的真理。作为六十年代的作品,它跳脱出当时常见的宣传模式,在革命叙事中注入了普世的人道关怀,这种艺术追求至今仍显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