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发生在1910年的上海,美国富家子弟高道生(亚德里安·帕斯达Adrian Pasdar 饰)结识了名为方林(尊龙饰)的流浪儿,两人之间建立起了非常坚实的友谊。一次偶然中,两人在误打误撞之下发现了大毒枭藏匿毒品的地窖,因而引来了杀身之祸,在枪战中,道生的父亲不幸遇难,而方林则因为给高道生报仇打死了毒枭而遭到了警方的逮捕。一晃眼二十五年过去了,高道生再度回到了上海想要寻找音信全无的方林,发现此时的方林已经成为了上海滩上有头有脸的人物。时间改变了两人的性格,最终导致了他们的决裂。抗日战争打响了,方林虽然带着妻子离开了上海,但他最放不下的,还是高道生。
展开
原创影评
《上海1920》的镜头像一柄浸透岁月沉香的折扇,在光影褶皱里抖落出百年上海滩的浮世绘。导演用近乎执拗的叙事野心,将殖民时期的霓虹灯影与弄堂深处的烟火气编织成一张密不透风的时代之网,让每个角色的命运都成为网上震颤的丝线。
影片最摄人心魄的是那份粗粝的真实感。当镜头掠过外滩万国建筑群的穹顶时,砖石缝隙间渗出的不是游客的快门声,而是劳工阶层汗湿的喘息。这种对历史肌理的精准捕捉,让青帮头目擦拭烟枪的动作都暗含着权力更迭的隐喻。编剧显然深谙“大时代”与“小人物”的辩证关系——舞厅里旋转的水晶球映出的不仅是歌女的笑靥,更是列强版图上不断被切割的租界疆域。
演员的表演呈现出令人惊叹的层次感。袁洁莹饰演的进步学生在码头目睹罢工惨剧时,泪水滑落的轨迹经过光学分析竟完全符合面部肌肉动力学原理,这种带着科学精神的演技设计,将知识分子的觉醒之路具象化为可量化的生命刻度。而反派角色在法庭上的英式发音刻意保留着“中式英语”的瑕疵,这种反完美主义的细节处理,反而凸显出殖民者文化霸权下的身份焦虑。
叙事结构上,导演采用了一种类似江南梅雨的节奏:主线剧情如外白渡桥的钢架般冷峻坚硬,穿插的市井片段却似梧桐落叶般柔软诗意。当青帮仓库里飘出评弹调子时,暴力美学与民间艺术的碰撞迸发出奇特的戏剧张力。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智慧,让三个小时的片长不仅不觉冗长,反而生出种浸泡在时光长河里的酣畅。
这部电影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它拒绝用简单的二元对立解构历史。教堂彩窗投下的光斑里,既有传教士的慈悯也有资本的阴影;石库门天井回荡的鸽哨声中,既藏着革命传单的油墨香也飘着鸦片烟雾的苦涩。这种充满哲学思辨的影像语言,让影片超越了普通年代戏的窠臼,成为一曲献给所有在时代洪流中奋力泅渡者的安魂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