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9·18事变”,东北三省沦陷了,正在上海积极从事抗日戏剧活动的田汉结识了东北流亡学生齐白山等人,并与这些热血青年成为了朋友,共同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28”淞沪战争期间,田汉深感戏剧舞台不足以表现抗战,在夏衍的号召下,田汉等人毅然拿起摄影机,以电影武器,创作了一糸列爱国影片,同时他创作的爱国歌曲也不断问世。当他的朋友齐白山与义勇军伙伴相继为国捐躯的消息传来后,田汉在悲愤中为影片《风云儿女》写下了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鼓舞中国人民进行反侵略战争。这就是传唱至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展开
原创影评
当银幕上响起那熟悉的旋律时,我的耳畔仿佛传来了历史的回声。吴子牛执导的《国歌》以1930年代动荡的上海为背景,将田汉与聂耳创作《义勇军进行曲》的过程置于抗日救亡的时代洪流中,既展现了个人命运与家国情怀的交织,也用影像重构了民族精神觉醒的集体记忆。
何政军饰演的田汉堪称全片的灵魂。他塑造的剧作家既有文人特有的敏锐与浪漫,又饱含战士的刚毅与决绝。当得知挚友齐白山为国捐躯时,田汉在悲愤中挥笔写下“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的场景,被何政军演绎得极具张力——颤抖的笔尖、充血的眼眶与咬紧的牙关,将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与血性男儿的悲壮情感融为一体。而陈坤饰演的聂耳则如同一团燃烧的火焰,这位年轻音乐家的热情与才华通过其灵动的肢体语言和炽热的眼神自然流露,尤其是他在街头目睹同胞苦难后迸发出的创作激情,让观众真切感受到艺术如何从人民疾苦中汲取力量。
影片叙事结构颇具匠心,导演采用双线并行的方式:一条线索聚焦于田汉等人以戏剧、电影为武器的文化抗争;另一条则展现东北义勇军在战场上的浴血奋战。两条线索最终在《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时刻交汇,形成震撼人心的情感共振。片中重现的淞沪会战场景令人印象深刻,剧组搭建的仿真旧街道被日军飞机炸毁的画面,配合硝烟与瓦砾中的民众逃亡镜头,将战争残酷性直观呈现。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不仅增强了历史代入感,更凸显出文艺工作者在危难时刻的使命担当。
作为一部主旋律作品,《国歌》并未陷入刻板说教,而是通过鲜活的人物群像传递主题。无论是田汉与夏衍探讨用电影唤醒民众的争论,还是聂耳在贫民窟采风时与流浪儿童的互动,都让崇高理想落地为可触摸的生活细节。当片尾万人合唱“前进!前进!进!”的旋律响彻云霄时,那种发自肺腑的民族自豪感已然超越时空,成为每个观影者心中永恒的精神图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