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严父干涉之后,13岁女孩莉莉放生了爱犬哈根使之成为流浪狗。之后想重新找回爱犬的莉莉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白色上帝 White God》片名致敬了《白狗 White Dog》,拍摄过程中使用了创纪录的274只狗,这些狗大多来自流浪动物救助中心。《白色上帝》首映于2014年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获得了该单元最高奖一种关注大奖。
简介:在严父干涉之后,13岁女孩莉莉放生了爱犬哈根使之成为流浪狗。之后想重新找回爱犬的莉莉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白色上帝 White God》片名致敬了《白狗 White Dog》,拍摄过程中使用了创纪录的274只狗,这些狗大多来自流浪动物救助中心。《白色上帝》首映于2014年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获得了该单元最高奖一种关注大奖。
原创影评
《白色上帝》以一场震撼人心的动物复仇寓言,深刻描绘了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影片开篇便抛出一个极具现实感的矛盾——政府对杂种犬饲主增税,这一政策成为小女孩莉莉被迫遗弃爱犬哈根的导火索。导演凯内尔·穆德卢佐通过手持镜头的真实质感,让观众迅速代入那个充满压抑的社会环境。
哈根的流浪之旅堪称全片最揪心的段落。从被遗弃街头到遭流浪狗收容中心追捕,再到被流浪汉贱卖、训练成斗狗杀手,这只原本温顺的杂种犬经历了地狱般的磨难。导演没有刻意煽情,而是用冷静克制的镜头语言展现生命的脆弱与坚韧。当哈根最终咬死收容所看门人,释放数百只流浪狗时,那种积蓄已久的愤怒与野性爆发得淋漓尽致,形成了一股令人胆寒的力量。
影片最令人惊叹的是那274只来自救助中心的流浪狗演员们。它们不仅完成了高难度的群体戏份,更在细节处展现出惊人的表演天赋。哈根的眼神变化贯穿始终——从最初的忠诚、中期的迷茫到最后的暴戾,每个阶段都让人感受到角色内心的挣扎与蜕变。而结尾处莉莉用小号声唤醒哈根的场景,则将这种跨越物种的情感联结推向高潮。
作为一部获得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最佳影片的作品,《白色上帝》显然不止于讲述简单的人狗情缘。它更像是一则尖锐的社会寓言,借动物视角揭露人类的虚伪与残忍。那些看似夸张的复仇场景,实则是对现实中动物虐待问题的极端化呈现。当哈根带领狗群攻陷城市时,观众看到的不仅是动物的反抗,更是对人类社会规则的讽刺。
这部充满超现实主义色彩的电影,最终选择用音乐化解仇恨。这个结局既理想化又充满诗意,暗示着唯有理解与爱才能打破不同生命体之间的隔阂。或许正如片名所隐喻的那样,真正的“白色上帝”不是某种高高在上的神祇,而是存在于每个生命心中的善意与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