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期间,一生兢兢业业以教育为毕生事业的书画家启功(马恩然 饰)平静的生活被打破。显赫的帝胄家世,即使摘掉了右派的帽子,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也依旧避免不了浩浩荡荡的思想改造运动,由于擅长书法,红卫兵队长刘雨辰安排启功负责摘抄大字报。一切教学研究、书法创作活动的中止,带给启功生活上的窘迫令他一度开始怀疑自己的创作,甚至想烧掉自己毕生研究的心血,身患重病不离不弃的妻子鼓励启功继续坚持自己的事业。红卫兵的搜查让启功销毁不少珍贵的文物字画,尘封的往事随着字画浮现眼前。启功少年时代接受祖父的艺术熏陶,痴迷于作画,后拜书画大师溥心畲为师潜心学习,颇有成就,宗亲纷纷来求画却因字丑不许他落款,启功从此发奋练习书法。中年时期的启功被辅仁大学校长陈垣先生提携,介绍进入辅仁中学教国文,因学历不够被辞退,走投无路之际,陈垣校长又伸出援手,破格让他到辅仁大学当助教,陈垣校长悉心指导栽培启功,师生情谊真挚感人,启功更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当做自己一生所求。改革开放后,启功先生成为了享誉国内外的大师,他笔耕不辍,继续为教育事业奋斗。为了恩泽下一代年轻人,他将自己书画作品义卖所得的资金成立了励耘奖学金,启功先生高尚的品格,伟大的情怀堪称圣贤。
展开
原创影评
影片《启功》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文人长卷,将一代书画大师的一生娓娓道来。导演丁荫楠以“电影诗人”的细腻笔触,打破了传统传记片平铺直叙的窠臼,用颠倒式蒙太奇手法串联起主人公的人生碎片。老年启功在“文革”浪潮中的回忆与现实交织,镜头在少年学画、青年求索、中年沉浮间自然流转,既保留了传记电影的纪实性,又赋予叙事诗意的韵律感。
马恩然的表演堪称全片灵魂。他并未刻意模仿启功先生的外在形态,而是通过眼神与肢体语言捕捉其神韵——面对批斗时的隐忍垂目,执笔作画时的专注从容,与妻子相濡以沫时的温柔笑意,每个细节都透着真实可触的温度。王馥荔饰演的妻子虽戏份不多,但端庄娴静的气质与启功形成默契的精神共鸣,让动荡年代里的情感羁绊更具说服力。
影片最动人的是对“匠人精神”的诠释。当红卫兵闯入家中搜查时,镜头长久凝视被泼洒的墨汁在地面蜿蜒成水墨;批斗会上被迫焚烧画作的场景,火光映照出老人眼中复杂的光芒。这些意象化处理将艺术创作升华为生命信仰,书画不再是谋生技艺,而是乱世中守护文化血脉的方舟。导演特别着墨于启功对教育事业的坚守,教室里俯身指导学生运笔的侧影,与晚年将卖画所得悉数捐赠的抉择相互呼应,勾勒出知识分子“传道授业”的精神图谱。
配乐与画面构成精妙的二重奏。古琴曲伴随童年临帖场景流淌,弦音随时代动荡变得激越,最终归于暮年平淡如水的箫声。这种声音设计暗合启功自述中“闲吹乞食箫”的淡泊心境,让整部影片浸染在古典美学氛围中。尽管有观众认为部分段落稍显拘谨,但正是这种克制的表达,反而更贴近启功先生“和而不同”的处世哲学。当片尾字幕升起时,那些泛黄照片与银幕影像重叠,让人恍然领悟:所谓大师风范,不过是将热爱化作毕生坚守的凡人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