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族青年诗人、共产党员黎木特里的传记片。 1939年,维吾尔族青年诗人黎•木特里夫在新疆省立师范学校读书时,在地下共产党员杨校长的启发和影响下,写诗宣传抗日。特别是到新疆日报社工作以后,他的文学创作取得很大进步。当时,抗日烽火燃遍祖国各地,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成了中国各族人民的迫切任务。他的《中国》、《爱与恨》、《战斗的姑娘》等许多诗篇,都充分体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中国共产党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坚决抗战反对投降的主张,他以满腔热情歌颂了为祖国解放事业而战斗的英雄们,并号召各族人民积极投入这如火如荼的斗争。1941年“皖南事变”后,新疆统治者反动军阀盛世才积极充当国民党反动派的急先锋,大肆屠杀、逮捕共产党人及进步人士,杨校长不幸被捕。黎•木特里夫也受到监视,在万分压抑和愤怒之中,他离开乌鲁木齐转移到南疆的阿克苏。到阿克苏后,他继续从事报纸和戏剧工作,培...
展开
原创影评
当影院的灯光缓缓亮起,那份沉浸于《远方星火》的情感却久久难以消散。这部以抗日战争初期新疆为背景的作品,通过维吾尔族青年诗人黎木特里的生命轨迹,在历史的灰烬中点燃了一束穿透时空的人性之光。影片没有选择宏大的战争场面作为叙事支点,而是将镜头对准了文化觉醒与民族意识的微观觉醒——当黎木特里在师范学校的油灯下写下《中国》的诗句时,笔尖颤抖的不仅是墨水,更是一个民族被压抑已久的灵魂震颤。
演员对角色的塑造摒弃了脸谱化的英雄范式。黄钟饰演的黎木特里既有诗人特有的敏感气质,又在面对盛世才政权的威压时展现出岩石般的坚韧。一场深夜印刷抗日传单的戏份中,他手指抚过油墨未干的纸页,眼神从犹豫到坚定的渐变,无需台词便诠释了知识分子在黑暗年代的精神成长。而阿力克赛饰演的地下党杨校长,则像一座连接理想与现实的桥梁,其被捕前销毁文件的动作设计充满仪式感,将革命者的牺牲升华为一种静默的美学表达。
导演欧凡采用双线交织的叙事策略,一条明线铺展进步青年成立星火同盟的抗争历程,另一条暗线则通过报纸铅字、舞台剧幕布等符号,构建起文化抗战的立体图景。最令人动容的是剧中那次被镇压的演出:当学生们在舞台上高呼抗日口号却被武力中断时,镜头从观众席上老者含泪的特写缓缓拉升至剧院穹顶的残破蛛网,这种空间隐喻将艺术的理想主义与现实的残酷撕裂得淋漓尽致。
影片结尾处,黎木特里站在天山脚下眺望远方的镜头令人回味无穷。那抹逐渐融入晨曦的身影,既是个人命运的终章,也是民族觉醒的序曲。它提醒我们:历史长河中的每一颗星火,都值得被郑重地载入人类文明的记忆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