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编自荷兰的轰动性真实新闻事件,46岁的护士露西娅(Lucia de B.)因被指控在1997至2001年间谋杀了7位病人和企图谋杀另外3人,于2006年被海牙法院判处终身监禁。这具有争议性的案件持续8年,最后护士推翻对其罪名的指控,使此案件成为荷兰司法史上最严重的误判案例之一。从一开始的被定罪,到出人意料的反转,最后尽管一切指涉医疗体制内的官僚腐败,但在阻力面前也就只能到那儿了。片子短小精悍,张弛有度,简洁有力,它在情感上有一个巨大的心理落差,就像让人在黑夜中看到一束光。2014年电影《Lucia de B》代表荷兰角逐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展开
原创影评
当走出《被告护士》的放映厅,喉咙仍像被灌满浓稠的胶水,那种窒息感并非来自银幕上的暴力场面,而是源于导演刻意营造的法庭气压。影片用冷峻的镜头语言将观众摁在被告席的木椅上,迫使我们与露西娅同步吞咽着每一份证词碎片——那些关于注射器、心电图和死亡时间的专业术语,最终都化作缠绕脖颈的铁丝。
露西娅的面孔是整部电影最锋利的武器。她不是传统悬疑片里或悲情或阴鸷的符号化人物,而是个带着烟火气的中年女性。当检察官用数学公式般精确的语气拼凑她的“杀人方程式”时,她下意识摩挲白大褂纽扣的动作,比任何台词都更刺痛神经。这种细节让观众不得不直面人性最荒诞的悖论:救死扶伤的手,怎会沦为索命的利器?导演甚至吝啬于给出回忆闪回,我们只能从她偶尔抽搐的眼角推测,那些被指控的夜晚究竟藏着怎样的黑暗。
叙事结构的精妙之处在于彻底摒弃了罪案类型片的套路。没有追捕戏码,没有惊天逆转,连证据链的呈现都像手术刀般冷静克制。影片故意将关键线索埋进证人陈述的缝隙,比如某位家属提及“她总在深夜查房”,镜头却长时间聚焦于露西娅颤抖的睫毛。这种反差制造出令人坐立难安的道德审判——当理性程序试图将一个人钉死在罪名柱上时,真相是否早已沦为可随意装饰的橱窗标本?
真正震撼的是结尾处长达三分钟的沉默长镜。法院台阶上的露西娅突然停下脚步,仰头望向灰蒙蒙的天空,身后是蜂拥而至的记者群。此刻配乐消失得无影无踪,唯有风声裹挟着未竟的疑问灌进每个观影者的耳朵。我们忽然意识到,所谓正义或许只是套用统计学的冰冷公式,而生命的重量永远无法被归纳进任何诊断编码。散场时邻座老者喃喃自语:“如果她真是恶魔,为何我只觉得她在求救?”这句话像枚生锈的钉子,长久楔在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