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解放军营长肖剑飞、留洋回国的谢雨辰和解放过来的国民党少将何文伯,在慕生忠将军率领下修筑青藏公路的艰苦工作中相聚了,他立下了修通青藏铁路的宏愿。但他们经历了一系列天灾人祸,工程下马了。他们的儿子在1973年和铁道兵一起,经历了千辛万苦把青藏铁路修到了格尔木。但由于高原冻土、高原缺氧等世界性难题,六万筑路大军在昆仑山下又停止了前进......直到2001年,坚守在海拔4000多米的风火山冻土观测站二十多年的肖向前、谢山峰用生命和鲜血换得了宝贵的科研成果。第三代工程指挥长肖万诚、谢昆仑、何高原等前仆后继,终于实现了千年的梦想,筑成了世界一流的“雪域天路”。
展开
原创影评
观看《雪域天路》的过程,仿佛踏上了一段跨越半个世纪的高原征程。这部以青藏铁路建设为背景的电视剧,用扎实的叙事和饱满的人物群像,将观众带入那段用生命丈量信仰的岁月。导演杨韬没有选择宏大的历史说教,而是通过肖、谢、何三家三代人的命运交织,让钢铁铸就的“天路”有了温度与心跳。
剧中最令人动容的是角色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坚守。奇道饰演的肖剑飞带着军人特有的粗粝感,从修路初期对战俘的偏见到后来的包容,眼神的转变藏着时代烙印;尹铸胜演绎的留洋工程师谢雨辰,从误判修路类型的闹剧到成为冻土专家,知识分子的清高与执着被高原风雪淬炼得愈发纯粹;而江涛塑造的国民党少将何文伯,沉默中透着隐忍,用科学数据证明价值的细节处理,让角色超越了简单的政治符号。刘威扮演的慕生忠将军虽戏份不多,但铁汉柔情的决断力,成为串联起三代筑路人的精神纽带。
叙事结构上,该剧采用多线并进的史诗格局。1950年代公路建设、1970年代铁路推进、2000年代技术攻坚三条时间轴,既展现工程难度的几何级增长,又暗喻精神传承的脉络。尤其是风火山冻土观测站数十年的坚守场景,用重复出现的星空镜头连接不同世代,让科研数据的积累过程充满仪式感。不过部分集数因涵盖太多历史事件,节奏稍显拖沓,年轻演员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表演也偶有用力过猛的痕迹。
主题表达最震撼之处,在于将国家工程拆解为个体命运的抉择。当肖万诚等人在通车典礼上看见陶木瑾老人的幻影时,铁路不再只是混凝土的堆砌,而是无数人用青春甚至生命铺就的信仰之路。片尾布达拉宫前孩子们喊着“造陆地飞船”的童声,巧妙呼应了开头驼队跋涉的艰辛,完成从物质建设到精神图腾的升华。这种将个人价值融入集体理想的叙事,让观众在热血沸腾中触摸到真实的历史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