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对格斗运动的热情并没有让他保持活力,因此迈克尔进入了生存模式,他被迫从事正常工作,包括在工厂、屠宰场、拆迁公司工作;除了担任室内装潢工、邮递员、瓷砖工、泥水匠和推销员。不过,在他晚年,迈克尔作为 UFC 格斗手的职业生涯开始腾飞,他将成为体育迷的最爱之一,但任何格斗运动都会伴随着每晚被踢到脸上的弹片。在与类固醇诱发的维克多·贝尔福特(维托·贝尔福特)的一场有争议的斗争中,不可思议的事情将永远改变比斯平的生活轨迹。他会因头部受到打击和踢腿而导致视网膜脱落,这将永远毁容和伤痕累累,威胁要结束他为之牺牲一切的职业生涯。有了爱他的妻子和孩子,他们恳求这位饱受摧残和瘀伤的战士挂断手套,因为他们觉得他没有什么可以证明的了。但最终这个决定只留给了一个人:迈克尔·比斯平。
展开
原创影评
当镜头缓缓扫过迈克尔·比斯平布满伤痕的脊背时,这部纪录片展现出了最锋利的真实——它没有将UFC传奇选手塑造成不可战胜的神话,而是用110分钟剖开竞技体育血肉模糊的内核。导演迈克尔·汉密尔顿选择让比斯平本人坐在褪色的皮质沙发上讲述故事,这种粗粝的叙事方式恰好呼应了主人公的人生轨迹:从英国曼彻斯特的拆迁工地到拉斯维加斯的八角笼,摄像机始终与人物保持呼吸相闻的距离。
影片最令人震颤的莫过于对“疼痛阈值”的影像解构。当比斯平轻描淡写描述视网膜撕裂后仍坚持比赛的细节时,监视器后的摄影师下意识调整了焦点,画面突然的虚化恰似观众面对残酷真相时的眩晕感。那些穿插在访谈中的比赛录像,被处理成带着噪点的冷色调,解说员声嘶力竭的呐喊与现场观众山呼海啸般的欢呼,最终都化作主角耳膜里持续作响的耳鸣。
范·迪塞尔和米基·洛克的意外出镜带来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前者在健身房里边擦汗边回忆与比斯平拍摄动作片的往事,后者则在酒吧暖黄的灯光下转动着威士忌酒杯,他们的视角拼凑出格斗场外更立体的比斯平。但真正撑起影片重量的,是那些没有被聚光灯照亮的清晨——镜头跟随比斯平走进曾经打工的屠宰场,寒光凛凛的挂肉钩与 UFC 金腰带在他身后形成刺眼的蒙太奇,此刻语言显得多余,只有悬挂在车间墙壁上的时钟在默默计时,仿佛在丈量一个男人从底层工人到格斗传奇需要走多少步。
作为一部运动纪录片,《比斯平》难能可贵地保持着对“胜利”的警惕。当多数同类作品沉溺于热血沸腾的逆袭剧本时,这部电影却将大量篇幅留给失败后的喘息时刻:被对手重拳击倒时扭曲的面部特写、医务室里缝合伤口的颤抖双手、深夜独自冰敷膝盖的孤寂身影。这些碎片最终拼凑出比斯平夺冠后反而陷入迷茫的悖论——当他终于站上巅峰,却发现最怀念的是地下拳馆水泥地上的血腥味。
影片结尾处,比斯平站在自家牧场的围栏前眺望远方,远处传来孩子们追逐嬉闹的声音。这个充满隐喻的场景让人想起他妻子在采访中说的那句:“他总说铁笼困不住野兽,但有时候野兽会自己走进笼子。”此时主题曲渐起,大提琴低沉的音色缠绕着电子合成器的脉冲,就像主人公复杂而真实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