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在列强统治瓜分的大都会旧上海。为了追寻音乐的梦想,年轻人聂守信(赵丹 饰)告别故乡云南来到上海求学,为了生计,他干着最底层的工作,但是随着国民党反动派压迫的日益加深,守信失业,沦落到某歌舞班担任琴师。此时的他虽然讨厌这种燕语莺声的靡靡之音,可是又不知道未来前进的方向。旧日同学郑雷电的棒喝似乎让他猛然警醒,开始审视自己的音乐人生。在此之后,他接触到地下工作者,初步找到人生的意义。1932,“一•二八”事变爆发,守信和伙伴们为战士唱响了高亢奋进的《马赛曲》。老艺术家的建议让他铭记于心,面对江河破败、百姓离乱、民族危亡的现状,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创作一首中国的《马赛曲》……
展开
原创影评
当银幕上响起《义勇军进行曲》的激昂旋律时,那种直击心灵的震撼难以言表。这部电影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聂耳从云南少年成长为人民音乐家的历程,将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紧密交织,谱写出一曲充满力量的艺术赞歌。
赵丹的表演堪称影片的灵魂所在。他精准捕捉了聂耳身上那份青年艺术家的敏感特质,无论是初到上海时对音乐梦想的执着眼神,还是目睹社会黑暗后逐渐坚定的革命目光,都展现出人物内心的层次感。特别是他在街头观察劳苦大众时的神情变化,通过微表情传递出创作者对时代的深刻思考。配角群像同样鲜活,郑雷电等角色虽戏份不多,却如镜子般映照出聂耳思想转变的关键节点。
叙事结构上,导演巧妙运用双线并行的手法。一条是聂耳在上海滩从底层奋斗到接触进步思想的明线,另一条则是通过音乐创作串联起的民族救亡暗流。当镜头在1930年代的旧上海与当代影院空间中自由切换时,竟产生奇妙的时空对话感——这种跨越历史的艺术共鸣,恰是聂耳作品生命力的最佳注解。片中对“一•二八”事变后军民合唱《马赛曲》的刻画尤为动人,为后续《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埋下极具感染力的伏笔。
作为新中国早期传记片典范,该作突破了传统英雄塑造的刻板模式。它没有回避主人公的迷茫时期:在歌舞班演奏靡靡之音时的挣扎,面对反动派压迫的愤怒与无奈,这些细节让英雄形象回归人性本真。而当聂耳在北平文艺汇演中带头高唱《国际歌》的场景出现时,观众终于理解所谓“中国的《马赛曲》”绝非空谈,而是用热血浇灌出的艺术之花。如今重看这部作品,不仅能看到革命先辈的精神轨迹,更能触摸到一个时代艺术家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