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也纳,1920 年。奥匈帝国崩溃。彼得·佩格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俘七年后回到家乡。维也纳正在经历政治、社会和艺术自由的多重性,但反民主运动、不安全和失业现象也层出不穷。前警督彼得在新成立的奥地利共和国感到自己像个陌生人。彼得想离开小镇,却发现他的一位前战友被谋杀。他决定留下来,将凶手绳之以法。他的盟友是坚定而冷静的法医特蕾莎·科纳博士。两人不仅因为这起案件而联系在一起,而且有着更深层次的共同历史。随着调查的深入,他们意识到他们不仅要对付一个虐待受害者的系统性杀手,还要面对来自警方内部的不满和阴谋。尽管彼得决心破案,但他内心却隐藏着自己的秘密,越来越被存在主义的问题所折磨:什么是真理?战争时期的英雄主义是什么?而他始终没有意识到眼前日益增加的危险。
展开
原创影评
《身在内陆》以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悬疑叙事,将观众带入了一战后动荡不安的维也纳。导演斯戴芬·卢佐维茨基成功地将前奥匈帝国警察督察彼得·佩尔格的故事,编织进一个充满社会转型与个人挣扎的世界。影片一开场,那种从沙俄战俘营回归故土的陌生感便扑面而来,让人不禁跟随主角的脚步,陷入对“家”的重新审视。
马提亚斯·施维赫夫对彼得·佩尔格的诠释堪称细腻入微。他那双饱经风霜的眼睛,既透露出战争留下的创伤,也闪烁着不屈的求真意志。当他决心调查那起凶案时,观众能感受到他内心的矛盾:一方面渴望逃离这片充满回忆的土地,另一方面却被正义感召,选择直面黑暗。丽芙·丽莎·弗赖斯等演员同样贡献了扎实的表演,让配角们各自承载的时代印记跃然眼前——无论是街头巷尾的小人物,还是暗流涌动的权力阶层,都共同勾勒出那个特殊时期的众生相。
叙事上,影片并未急于揭开谜底,而是通过层层铺垫,让线索如迷雾中的微光般若隐若现。这种节奏反而增强了代入感,因为真相从来不是简单的是非对错,而是裹挟在历史洪流中的复杂人性。当最终答案揭晓时,震撼之余更引人深思:所谓的“内陆”,或许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腹地,更是人心深处难以逃脱的困境。
视觉方面,表现主义手法与废墟美学的结合令人印象深刻。斑驳的墙面、阴影交错的街角,以及精心设计的服装细节,无不强化着1920年代特有的压抑氛围。这些元素并非单纯服务于眼球,而是成为叙事的一部分,无声诉说着战争如何重塑了物质世界与精神家园。
走出影院后,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是那些关于归属与救赎的叩问。《身在内陆》没有给出轻松的答案,却让观众明白:真正的离开,往往始于敢于停留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