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巴里正处于灵感枯竭期。他每天经过公园的时候,都会看见里面有一帮小孩在嬉戏。他停下脚步来观察,原来孩子在玩海盗游戏,孩子们还热情邀请他加入海盗队伍。巴里成了一个大孩子,在队伍中虽然高出一个头,却玩得不亦乐乎——道具、角色、各种情节、公园变成一个快乐的幻想世界。这段经历,成了巴里创作《小飞侠》的灵感源泉。孩子的母亲是一个寡妇,她也受到了这里快乐的气氛感染。巴里和他们相处就像一家人一样,享受着单纯的快乐,然而也难免招人闲话。而巴里的妻子,也终究只属于现实世界,走不尽巴里的内心。《小飞侠》的完稿上演,遭到了众人的质疑。然而演出后当地的反响,证明了巴里的坚持是正确的。但这时,巴里和孩子们正面临着一场来自现实世界的巨大打击,他们善良的母亲,正在离他们远去……
展开
原创影评
当约翰尼·德普饰演的詹姆斯·巴里在公园长椅下发现那个幻想自己被囚禁的小男孩时,观众也随之踏入了一个交织着现实痛楚与童真幻象的奇妙世界。这部影片并非单纯讲述《彼得·潘》创作起源的故事,而是一场关于想象力如何成为灵魂避难所的深情礼赞。德普的表演彻底摆脱了标志性怪诞角色的影子,他塑造的巴里带着维多利亚时代绅士的拘谨,却又透着孩童般的迷茫与热忱。当他蹲在儿童游戏室里用夸张的表情模仿海盗船长时,那种由内而外散发的天真劲儿,让人几乎忘记这是位深陷创作瓶颈的失意剧作家。
导演马克·福斯特曼用细腻的镜头语言将现实与童话编织成双层叙事结构。公园里孩子们用床单扮演幽灵的场景,既是巴里观察童真的重要窗口,也成为他重构家庭悲剧的心理投射。当四个男孩围着他听故事时,摄影机缓缓升起展现他们悬浮在空中的奇幻画面,这种视觉魔法既呼应了原著飞行主题,又暗喻艺术创作本身就是种超越重力的精神飞翔。不过影片最动人的力量源自那些静默时刻——失去父亲的男孩在花园里突然停止嬉戏,巴里与妻子隔着卧室门框的长久对视,这些留白比任何台词都更精准地刺中成年人的隐秘伤痛。
作为一部人物传记片,它巧妙地避开了平铺直叙的人生记录,转而聚焦创作过程中的情感裂变。投资人摔在地上的报纸、评论家刻薄的笔迹、剧场里稀落的掌声,这些细节堆砌出艺术家的生存困境。但编剧并没有让苦难沦为廉价的煽情工具,反而通过孤儿们用树枝搭建印第安帐篷的游戏,揭示出痛苦与创造力之间的微妙转化。当巴里把寡妇家庭的悲惨遭遇写成童话里的冒险时,观众忽然领悟到:所谓Neverland,不过是现实创伤经过想象力滤镜折射后的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