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集一小时,一共15集,长达900分钟的关于电影艺术的纪录片,制作于于2011年。这部纪录片由英国电影评论家、被称为“电影贩毒者”的马克·卡曾斯,根据自己撰写的同名著作拍摄而成,摄制期长达5年,跨越六大洲,展现了近120年的世界电影史及近千部电影作品。影片用电影化的方式讲述了电影史,探索电影人的创作如何被特定历史事件影响,而电影人之间又是怎样互相启发的。前两集,主要是讲早起电影的诞生和发展,还有好莱坞的崛起。讲的很全面,还采访了一些电影工作者,如斯坦利·多南,罗伯特·唐尼,格斯·范·桑特,简·坎皮恩,克莱尔·丹尼斯。片中大量穿插不少经典老片的片段进行讲解,同时还有现代世界的一些取景。前两集里出现了《卡萨布兰卡》,《长屋绅士录》,《虎胆忠魂》,《我略知她一二》,《出租车司机》,《月球旅行记》,《2001太空漫游》,《西部往事》,《随心所欲》,《一个国家的诞生》,《党同伐异》,《路上的灵魂》,《公民凯恩》,《巴格达窃贼》,《乱世佳人》,《雨中曲》,《马耳他之鹰》,《摄影师》,《将军号》,《寻子遇仙记》,《城市之光》,《日落大道》,《大独裁者》,《热情似火》,《北方的纳努克》,《黑房子》,《圣女贞德蒙难记》,《狗镇》等等。
展开
原创影评
《电影史话》这部由马克·卡曾斯执导的纪录片,以宏大的视角铺陈开百年光影流转的画卷。影片最令人震撼的,是它超越传统影史编年体的叙事野心——导演试图通过解构电影语言的演变,将胶片、数字技术与流媒体时代的美学变革编织成一部人类文明的精神史诗。当看到早期默片片段与当代实验影像并置时,那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扑面而来,仿佛在目睹一场关于“第七艺术”本质的哲学思辨。
影片的结构设计颇具匠心,从卢米埃尔兄弟的《火车进站》到奉俊昊的《寄生虫》,每个章节都暗含着对电影本体论的重新定义。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第五集《新生代》中,导演大胆采用非线性剪辑手法,让特吕弗的手持镜头与诺兰的时空迷宫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这种形式上的创新恰似对当下碎片化观影潮流的隐喻性回应,当观众习惯了短视频平台的节奏时,影片却用绵密的视听符码构建起需要静心沉潜的认知空间。
作为兼具学者深度与影迷热忱的创作者,马克·卡曾斯在选片上展现出独特的个人视角。他既收录了《公民凯恩》这类影史经典的关键场景,也纳入了阿彼察邦等作者电影先锋的突破性尝试。不过在某些段落,如讨论数字技术革命时,确实存在结构稍显松散的问题,某些案例的衔接略显生硬,暴露出私人化选片偏好与普适性解读之间的张力。但正是这种不完美的真实感,让影片摆脱了教科书式的刻板,反而呈现出一种充满生命力的探索姿态。
当镜头扫过杜比全景声影院与复古胶片放映机交替出现的蒙太奇时,忽然意识到这部电影本身就是个绝妙的隐喻:它既是承载记忆的时光胶囊,又是开启未来之门的密钥。那些被定格的帧与流动的像素,最终都在诉说同一个真理——真正的电影史永远诞生于银幕亮起的瞬间,而非任何既定的叙述框架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