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许多国家都把目光投向了南极——这片神秘的大陆。以美苏为中心成立了“国际地球观测年特别委员会”。日本是亚洲地区唯一的参与国,但遭到了欧美各国的轻蔑,被分配到的区域是“接近不可能”的地方。为了向世界证明自己的能力,南极越冬队与19条狗展开了他们的征程。起初这项计划并没有得到政府和企业的支持,但却在孩子们和学生中引起广泛的讨论,纷纷掏出自己的零用钱支持这项计划。这趟南极之旅,艰辛、充满未知,但同时也充满魅力。这部剧是TBS60周年台庆剧。剧组亲临南极大陆现场拍摄取景,耗资巨大。重现了当年出征南极大陆的学者与雪橇犬的羁绊。
展开
原创影评
《南极大陆》作为日本TBS电视台60周年台庆的重磅作品,以1957年日本首次南极科考为背景,用冰天雪地包裹着人性温度与时代重量。木村拓哉饰演的仓持岳志打破了传统英雄形象,他带着战后知识分子特有的矛盾感——既有推动国家进步的理想主义光芒,又始终笼罩在战败国的阴影中。这种复杂性在零下50度的暴风雪里被淬炼得格外锋利,当他面对物资短缺必须放弃部分桦太犬时,颤抖的双手与强忍的泪光,将科学理性与情感羁绊的拉扯演绎得令人心碎。
绫濑遥的存在如同极夜中的星光,她饰演的气象研究员并非符号化的“治愈系”角色。在男性主导的科考队里,她用专业能力打破性别偏见,那些默默记录数据、在队员崩溃时递上热汤的细节,展现出东方女性特有的柔韧力量。而真正刺痛观众的是19只桦太犬的命运,导演没有刻意神化动物的忠诚,当太郎与次郎在废弃基地苦等主人归来的镜头出现时,风雪中凝固的等待比任何人类台词都更具冲击力。这种真实感反而让后续救援行动显得格外悲壮,毕竟在极端环境下,生存本身就是残酷的选择。
剧中反复出现的冰原裂缝隐喻值得玩味,它既是物理层面的自然陷阱,也象征着战后日本在科技发展与历史反思之间的精神裂隙。制作组显然无意回避敏感的历史语境,但通过科考队员修理设备时哼唱的民谣、深夜帐篷里关于战争创伤的低语,将宏大叙事悄然转化为个体生命的尊严坚守。当最后一集出现现代科考队发现当年遗留的狗链时,金属表面凝结的冰晶仿佛时光的眼泪,在寂静中完成跨越半个世纪的对话。
这部作品最动人的力量来自对“失去”的坦然呈现。不是用煽情配乐强行催泪,而是让观众凝视科考队员修补破损国旗的手指、观察他们给每只狗取名时的郑重其事。这些充满仪式感的场景堆积出沉重的情感基底,使得最终存活下来的两只犬成为某种精神图腾——它们背负着同伴的死亡继续前行,正如日本社会试图在废墟上重建希望。当片尾字幕升起时,耳边似乎仍回响着呼啸的风声,那是属于南极的、冰冷而清醒的咏叹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