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罗根·勒曼LogaLerma饰)是个害羞和孤独的高中新生,拥有超越年龄的敏感和泪腺,总是默默观察身边的家人和朋友,是个典型的「壁花少年」。他的青春期充满各种挫折,先后经历了阿姨为给他买生日礼物去世、最好朋友自杀、受同侪排挤欺负、单恋没有回应等各种事情。然而查理还不是最惨的,因为和他一样被生活逼入墙角罚站的人实在太多。他幸运的拥有一个开明的老师和两个高年级的好友:叛逆娇俏的少女珊(艾玛·沃森EmmaWatso饰)和自信满满的同志男生帕特里克(埃兹拉·米勒EzraMiller饰),他们让查理明白了有时候不能永远旁观,必须要参与进来才能拥有属于自己的精彩。《壁花少年》改编自同名畅销原著,由作者史蒂芬·克伯斯基自编自导,《朱诺》原班监制倾力打造,集合90后一众人气偶像,在自杀、霸凌、性向、毒品等诸多敏感争议的话题中,书写一篇献给LOSER的励志日记。
展开
原创影评
《壁花少年》像一首浸透青春汁液的散文诗,镜头里每一缕光线都裹着青涩的褶皱。主人公查理那双总像浸着水雾的眼睛,几乎要穿透银幕与观众对视——那是被校园霸凌磨砺出的怯懦,是藏在衬衫领口下的自我怀疑,更是青春期特有的、连孤独都显得神圣的敏感体质。影片没有用刻意的戏剧化冲突堆砌成长,反而让那些散落在储物柜缝隙里的纸条、派对角落无人问津的纸杯蛋糕、深夜电台主持人念出的信笺碎片,共同织就了一张细密的情感网。
三位主角的表演有种令人心颤的真实感。艾玛·沃森饰演的珊姆不再是《哈利波特》里挥舞魔杖的少女,她咬指甲时的小动作、把头靠在车窗上时睫毛的颤动,完美诠释了“清醒的堕落者”那种既想挣脱桎梏又眷恋温暖的矛盾。罗根·勒曼则把查理的局促演绎得让人心尖发疼:被同学撞见捡拾地上的橡皮屑时突然绷紧的肩胛骨,收到朋友礼物时指尖反复摩挲包装纸边缘的迟疑,这些细微肢体语言比任何台词都更精准地刺中“壁花群体”的心脏。最妙的是他们站在隧道风口张开双臂的场景,呼啸的风声裹挟着少年人特有的清冽气息,仿佛下一秒就能触碰到自由的形状。
导演用日记体书信串联起整部影片,这种叙事结构看似松散却暗藏巧思。当画外音念出“为什么善良的人总是选错对象去爱”,镜头从洒满阳光的英文教室摇向夜色中的便利店,时空交错间完成对青春困惑的立体解构。那些看似零散的课堂恶作剧、家庭聚餐时的沉默、储物柜前偶遇的对视,最终都在查理抱着《麦田里的守望者》蜷缩沙发的画面里汇聚成河——原来所有狼狈与闪光都是成长必经的暗礁。
这部作品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它拒绝给青春贴上廉价标签。无论是同性之吻在霓虹灯下的折射,还是自残伤痕被创可贴覆盖时的特写,都在诉说同一个真相:那些被视作“异常”的悸动与伤痛,本就是青春最正常的代谢反应。当片尾字幕升起时,影院里此起彼伏的抽纸巾声证明,某些共通的生命体验早已跨越文化隔阂,在不同肤色观众的泪腺里达成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