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末,苏联情报机构克格勃迎来了新一任掌门人瓦西列夫(艾力克·高敦 Eric Godon 饰)。随着他的上任,克格勃和美国中央情报局CIA的谍战平衡被打破,诸多潜伏苏联的CIA探员被捕,局势分外紧张。在此大环境下,军人后代安娜(萨莎·露丝 Sasha Luss 饰)却过着颓废堕落的生活。当处于人生最低点时,她被招募进了克格勃。凭借出众的外貌以及卓越的领悟力,安娜很快成为一名出色干练的特工。此后的岁月里,她如同一台无情的杀人机器,按照组织的命令处决了一个又一个目标。但是在安娜的内心最深处,她时刻渴望重新获得自由。 遗憾的是瓦西列夫决不允许有任何一名克格勃活着退出组织,在绝望之际,安娜的命运走到了十字路口
展开
原创影评
在观影的过程中,吕克·贝松执导的《安娜》给我带来了一场酣畅淋漓的视听体验。这部动作惊悚片延续了导演一贯的风格化表达,却在某些层面实现了突破与创新。影片最令人着迷的是它对时间线的精妙处理——通过嵌套式叙事结构,将故事切割成多个时空片段,如同俄罗斯套盒般层层展开。当观众以为掌握了主角安娜的命运轨迹时,新的反转又会颠覆此前的判断,这种智力游戏般的观影体验让人联想到传统悬疑片的魅力,却又带着现代叙事的锐利感。
萨莎·露丝的表演堪称影片的灵魂。她将模特出身的冷峻气质与特工的杀伐果决完美融合,在脆弱与强悍之间的转换游刃有余。特别是那双极具穿透力的眼睛,既像寒潭般深不可测,又时常流露出少女般的澄澈迷茫。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海伦·米伦饰演的奥嘉总监,两位女性角色在有限的对手戏中迸发出强烈的戏剧张力,某种程度暗合了当代动作电影对女性力量的重新诠释。
影片的动作设计摒弃了夸张的肢体对抗,转而采用更具纪实风格的凌厉剪辑。北极光下的雪原追杀、巴黎公寓里的近身搏杀,每个场景都像精心设计的几何图形,在高速运动中保持着独特的韵律美。这种视觉语言的创新,让类型片常见的打斗场面焕发出艺术电影的质感。
从主题上看,《安娜》探讨的自由困境颇具现代性。主人公在克格勃与CIA的双重身份间游走,恰似当代人在社会规训与自我实现间的挣扎隐喻。当她最终选择用极端方式打破枷锁时,镜头刻意保留了人物面部的特写——这个被类型片惯例视为禁忌的"直视观众"处理,反而强化了存在主义式的叩问:所谓自由,是否终究是相对的囚笼?或许这正是吕克·贝松对类型电影边界的又一次成功试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