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出诊中,包法利医生(让-弗朗索瓦·巴尔梅 Jean-François Balmer)和年轻的女孩艾玛(伊莎贝尔·于佩尔 Isabelle Huppert 饰)相遇了,艾玛的纯情和美丽让医生迅速坠入了情网,两人随即结婚。婚后的生活并不如艾玛所幻想的那样充满了乐趣和激情,是帅气的雷翁(卢卡斯·贝尔沃克斯 Lucas Belvaux 饰)的出现让艾玛重新快乐了起来,但他的离开带来的则是更深的痛苦和绝望。富豪鲁道夫(克里斯托弗·马拉沃伊 Christophe Malavoy 饰)贪恋艾玛的美色,给予了她诸多的空洞承诺,而为了配得上鲁道夫,艾玛不惜赊账购入首饰与华服。在约定好私奔的那一天,鲁道夫失约了,大受打击的艾玛一病不起。 在丈夫的照料下,艾玛渐渐康复,在一场音乐会上,她与雷翁重逢了,与后者打的火热的日子里,艾玛丝毫没有察觉自己早已债台高筑。而当催债的传票出现在眼前时,被所有男人抛弃的艾玛选择了死亡。
展开
原创影评
1991年上映的电影《包法利夫人》由克洛德·夏布洛尔执导,伊莎贝尔·于佩尔主演,改编自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同名经典小说。这部作品以细腻的笔触和影像语言,将一个19世纪法国乡村女性的悲剧命运呈现在银幕之上,既保留了原著的文学深度,又通过电影媒介的独特表现力,赋予角色更复杂的情感层次。
影片开篇便以诺曼底乡村的阴郁色调奠定基调:富裕农家女艾玛在修道院接受教育后,怀揣对浪漫爱情的幻想,却被迫嫁给平庸的医生查尔斯·包法利。伊莎贝尔·于佩尔的表演堪称惊艳,她通过眼神的微妙变化——从少女时代的灵动憧憬,到婚后逐渐黯淡的疲惫,再到婚外情中迸发的炽热与绝望——精准刻画了艾玛内心的撕裂感。尤其在雷翁离开后那场雨中独舞的戏份中,她湿发贴面、裙摆沾泥的姿态,既像困兽的挣扎,又似对世俗枷锁的无声控诉。
导演采用双线叙事结构,将艾玛的现实困境与精神世界并置。一方面是丈夫包法利先生笨拙而真诚的爱意,另一方面是艾玛与鲁道夫、雷翁两段婚外情的激烈与幻灭。这种对比通过视觉符号强化:贵族舞会上水晶吊灯的璀璨与乡村诊所昏黄油灯的对比,暗示着艾玛始终无法跨越的阶级鸿沟;而当她偷穿巴黎时装却被邻居侧目的场景,则揭示了社会规训对个体欲望的绞杀。
影片最令人震撼的,是对“浪漫”与“现实”永恒冲突的探讨。艾玛并非单纯的欲望化身,她的悲剧源于对生活本质的认知错位:修道院教育赋予她玫瑰色的爱情想象,却未教她应对婚姻中的琐碎与平庸。当鲁道夫用甜言蜜语编织情网时,镜头常以特写捕捉艾玛颤抖的睫毛和泛红的眼眶,这些细节比直白的激情戏更具穿透力,暴露出她在理想与道德间的摇摆。而最终债务压垮她的时刻,那些被剪碎的丝绸礼服和散落的情书,恰如其分地隐喻着消费主义时代下灵魂的异化。
尽管部分观众认为旁白过多略显冗长,但正是这种近乎冷酷的叙述视角,让观众得以抽离情感代入,冷静审视艾玛如何一步步走向毁灭。夏布洛尔没有将批判矛头指向单一对象,而是通过包法利先生的懦弱、鲁道夫的虚伪、甚至债主的贪婪,构建起一张密不透风的社会之网。正如结尾处艾玛咽气前抚摸婚纱的慢镜头,那抹苍白的微笑既是对命运的妥协,也是对自由意志的最后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