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前夕,美国警官奥吉·法贝拉和前苏联绝密科学家、现慈善家、阿列克谢·纳瓦尔尼唯一公开捐助者德米特里·齐明,踏上了齐明安乐死前的最后旅程,回顾了他从冷战到和平,再到不可避免的新战争的回归的一生。《连接》叙事结构精妙,编排完美,尽管题材复杂却易于理解,剪辑也十分出色,是我们需要的那种调查性纪录片。《去他妈的工作》的维拉·克里切夫斯卡娅继续聚焦于高度相关且重要的议题,再次大胆地解构了弗拉基米尔·普京对她祖国的意识形态统治。与此同时,她也描绘了一位极具魅力的人物,与我们分享了她的回忆录。她是一位充满活力的创作者,目标明确,并且深谙实现目标之道。
展开
原创影评
当最初看到纪录片《已连接》这个名称时,本以为它探讨的是数字时代下人与技术的紧密关联,但实际观影后发现,影片更聚焦于网络技术如何重塑我们的日常生活。这种从个体经验到宏观社会结构的延伸,让这部作品在科技题材纪录片中显得尤为独特。
影片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对日常场景的真实捕捉:从家庭路由器闪烁的指示灯,到咖啡馆里人们无意识滑动屏幕的手指,这些细节构成了现代生活的隐喻——我们时刻处于“已连接”的状态,却往往忽视了这种连接背后的物理基础与潜在风险。导演通过交叉剪辑将看似无关的画面串联起来,比如超市收银台的扫码枪与数据中心服务器的同步闪烁,暗示着每一次简单的交易都依赖于庞大的技术网络支撑。这种叙事手法打破了观众对科技纪录片的刻板印象,让硬核的技术话题变得富有诗意。
在角色塑造上,影片没有采用传统的人物访谈模式,而是通过不同职业者的生活片段展现技术渗透的广度。一位独居老人尝试用智能音箱缓解孤独感的场景尤其触动人心,他对着空气说话时的迟疑与期待,揭示了技术既能创造便利也可能加剧疏离的双重性。而年轻程序员调试代码时反复出现的系统崩溃画面,则象征着人类在享受技术红利时必须承受的代价。
主题表达方面,影片始终围绕“连接”的本质展开追问。当镜头记录下暴雨夜因基站故障导致整片区域陷入寂静时,那种突如其来的割裂感反而让观众重新审视日常连接的价值。结尾处长达十分钟的长镜头对准城市夜空中的信号波纹,配合环境音效中此起彼伏的消息提示音,形成强烈的视听冲击,迫使每个观者思考自己与这个数字世界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