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罗拉公主的出生让国王和皇后乐坏了。宴会上他们邀请来十二位仙女,为公主献上祝词。一个没有机会前来宴会的坏心肠仙女,一气之下落下诅咒:她今天受的屈辱都会报应在公主身上,公主会在18岁那年死于纺锤之下。在这个魔咒的笼罩下,国王和仙女都小心翼翼的保护着奥罗拉公主。国王甚至把全国的纺织器具统统没收,以防止公主遇上不测。然而,悲剧还是发生了。奥罗拉在一个古堡里看到了正在纺布的老奶奶,一伸手就被纺锤的魔法击中,美丽的公主顿时沉睡,整个王国都随之陷入沉睡,国王,侍从,甚至猫狗,都落入了巫婆的咀咒。邻国的王子闻说睡美人的故事,决定披荆斩棘前来古堡搭救公主,他的武器除了勇气和毅力之外,还有对奥罗拉公主的真爱。
展开
原创影评
当走出《睡美人》的放映厅,内心仍被一种复杂的情绪缠绕——这部改编自经典童话的电影,既保留了原著的梦幻底色,又以极具现代性的叙事撕开了温情的表象,将“沉睡”与“觉醒”的主题推向了更深刻的人性维度。影片的画面与音乐堪称一场视听盛宴:城堡宴会的华丽场景中,烛火摇曳、裙裾翻飞,仙女们迟到时引发的微妙骚动被镜头精准捕捉;而奥罗拉公主沉睡后进入的幻想世界,则用柔光滤镜与流动的色调,构建出一个既唯美又虚幻的梦境空间。导演对细节的把控近乎苛刻,连女巫诅咒时指尖的颤动、国王紧握剑柄的指节发白,都在无声传递着命运转折的张力。
演员的表演为这个故事注入了灵魂。兹德娜·斯图登科娃饰演的奥罗拉公主尤其令人印象深刻:16岁生日前的天真烂漫与预言逼近时的惶恐不安,被她通过眼神和肢体语言演绎得层次分明。她在纺锤刺破手指瞬间的惊愕,以及随后陷入沉睡时睫毛上凝结的泪珠,都让这个角色超越了传统童话中“等待拯救”的符号化设定,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少女。而摩根·费尔切尔德饰演的王后,则在雍容华贵的外表下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焦虑,这种克制的表演恰好映射出整个王室面对诅咒的无力感。
叙事结构上,影片巧妙地采用双线并行的方式:一条是现实中奥罗拉公主因诅咒沉睡、王国陷入停滞的明线;另一条则是公主在幻想世界中体验不同人生的暗线。这种设计打破了线性时间的束缚,让观众在现实与梦境的交错中,逐渐理解“沉睡”不仅是物理状态,更是一种精神上的逃避与自我放逐。当最终王子的真爱之吻打破百年魔咒时,导演并未停留在大团圆的浅层满足,而是通过奥罗拉醒来后望向镜中自己陌生的眼神,暗示这场觉醒或许只是另一个层面的心灵探索。
相较于1987年美国版《睡美人》侧重奇幻冒险的呈现,或是2011年澳大利亚版本对黑暗议题的尖锐探讨,这部电影选择了一条更为温和却不失深度的改编路径。它没有完全颠覆童话的经典框架,而是在其中嵌入了对现代人精神困境的隐喻——我们何尝不是常常困在自己的“诅咒”里,用逃避或幻想来麻痹现实的痛苦?正如片中反复出现的纺锤意象,既是危险的凶器,也是刺破虚妄、带来觉醒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