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一场7.8级地震,把王大鸣、林智燕小两口,双双埋在矿医院。六天七夜后,王大鸣获救,醒来得知:身怀六甲的妻子没了,老爸没了。左邻右舍,家家戴孝。在震后忘我工作的日子里,陶瓷厂女工杨艾闯进王大鸣的生活。杨艾父母双亡,大姐全家殁于地震,只撇下个震成了哑巴的小儿子。王大鸣和杨艾做了半路夫妻。王家和林家,已搭伙过成一家子。除了老妈冯兰芝、老丈人林兆瑞、小舅子林智诚、小妹王卫东,刚收养的隔壁刘家俩半大小子,现今又添三个新成员——杨艾两姊妹和小哑巴孙磊。九口人,六个姓,非血缘组合一家子,经过地震、非典、情感纠结及癌症折磨,在改革开放时代变迁中,挣脱震后困厄,最终重建幸福家园。
展开
原创影评
《那座城这家人》以1976年唐山大地震为起点,用四十年的时光长卷勾勒出一个非血缘家庭在时代洪流中的坚韧与温情。这部剧最动人的力量,源于它对“家”的重新定义——当冯兰芝在废墟前喃喃自语“都没了,一家四口都没了”时,萨日娜颤抖的声线与踉跄的脚步,将 survivors 的创伤演绎得锥心刺骨。而童蕾饰演的杨艾主动向王大鸣提亲的场景,则像一道劈开阴霾的光,让灾难后的重生有了人性温度。马元塑造的矿工王大鸣,从失去挚爱的颓废到重拾责任的担当,每个眼神流转都带着普通人的真实感。
剧中九口人六个姓氏的特殊家庭结构,成为折射中国社会变迁的棱镜。李建义饰演的林兆瑞在震后废墟中寻找儿子的身影,吴迪演绎的林智诚截肢后摔碎搪瓷缸的暴怒,这些细节堆叠出创伤修复的艰难过程。创作者巧妙地将非典隔离、国企改革等时代印记编织进家庭生活,让观众在王卫东与林智诚相濡以沫的婚姻里,看见个体命运与宏大叙事的交织。特别是小哑巴孙磊用手语打出“家”字的瞬间,无声胜有声地诠释了剧集核心:血脉之外的羁绊更能考验人性光辉。
作为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献礼之作,该剧跳出了传统年代剧的宏大叙事窠臼。编剧用杨过与小龙女式的禁忌恋映射观念变革(杨丹与刘云泽的爱情),用分吃饺子时的家长里短消解历史沉重。当镜头扫过重建的街道与老照片般的暖黄滤镜,观众恍然发现,那些关于地震的记忆并未随时间模糊,反而在煤炉旁的饺子蒸汽里获得了永生。这种举重若轻的叙事智慧,让《那座城这家人》既获得豆瓣8.0的高分认可,也赢得地震亲历者“接地气,通心灵”的赞誉。
在满屏悬浮剧的当下,这部作品证明真正的现实主义不需要流量明星加持。当杨艾临终前抚摸着平安扣微笑,当王大鸣在新时代牵着孙辈走过抗震纪念碑,镜头语言已然道破主题:所谓家园重建,不过是把破碎的真心重新拼凑成完整的形状。这份真诚,或许正是它能在爱奇艺热度涨幅50%、收视多次突破1.5%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