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诗人安德烈(奥列格·扬科夫斯基 Oleg Yankovsky 饰)在美丽的女翻译尤金伲亚(多美兹亚娜·佐丹奴 Domiziana Giordano 饰)的陪同下,一同前往意大利寻访一位十八世纪俄国作曲家的生活。他们一起走访充满宗教意象的乡村教堂,在一座有天然温泉的古老小镇停留。 此时他遇见了不被世人理解的疯人多米尼克(厄兰·约瑟夫森 Erland Josephson 饰),村民因为他早些年囚禁家人而认为他神经失常。可安德烈看到了多米尼克疯狂下的深意,并被他所吸引。同时他拒绝了性感的尤金伲亚的示爱。此时的安德烈,游走在支离破碎的现实与超现实的梦境中不能自拔。他对祖国的思念、与家人的分离……种种情愫混杂在一起,彼此纠缠,化为终生的乡愁。
展开
原创影评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执导的《乡愁》,如同一场静谧而深沉的梦境,将观者带入那个充满诗意与哲思的世界。影片没有跌宕起伏的戏剧冲突,却以细腻入微的笔触,勾勒出人类共通的情感底色——那是对故土的眷恋、对往昔的追忆,更是对精神原乡的永恒叩问。
镜头下的意大利乡村,雾霭氤氲,流水潺潺,每一帧画面都像一幅古典油画。塔尔可夫斯基用缓慢而坚定的节奏,将诗人戈尔恰科夫的孤独与挣扎融入自然景致中。那些反复出现的长镜头,并非刻意炫技,而是让时间在光影中流淌,迫使观众直面内心的浮躁,重新审视被现代文明稀释的情感浓度。
主角在异乡的徘徊,恰似导演自身境遇的投射。当苏联诗人漫步于意大利的石板路,语言的隔阂、文化的疏离,反而催生出更浓烈的乡愁。这种情感无关地域,直指人类永恒的困境:我们为何总在失去后,才懂得珍惜?影片中多次出现的烛火意象,微弱却执着,既是对过去的祭奠,也是对希望的隐喻。
演员的表演克制而精准,没有夸张的表情或台词,仅凭眼神与肢体语言便传递出角色内心的汹涌。尤其是诗人凝视故乡影像时的沉默,那一瞬间的怅惘跨越银幕,直击每个游子的心扉。这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张力,正是塔氏美学的精髓所在。
叙事结构上,影片摒弃线性逻辑,以碎片化的记忆拼贴出完整的情感图谱。现实与梦境交织,历史与当下重叠,让观众在虚实之间体验乡愁的多维面向。这种手法看似晦涩,实则赋予作品开放性的解读空间——每个人都能在银幕上看到自己的倒影。
归根结底,《乡愁》是一场关于“根”的哲学探讨。它提醒我们,无论科技如何进步,人性深处始终保留着对土地、对传统、对血脉相连的渴望。当片尾曲响起,那份弥漫全片的忧郁并未消散,反而化作一缕温暖的光,照亮现代人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