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从春种到夏,到秋一场空。这是流传在毛乌素沙漠的一首歌谣,是老百姓对当地恶劣自然环境的无奈和叹息。石光银就出生在这个黄沙漫漫的不毛之地。在石光银早年的记忆里,不到三四年,黄沙就要埋没一次房屋,小时候他跟随父亲搬了九次家,都是为了躲避风沙的侵蚀。7岁那年,石光银和邻居家五岁男孩在野外放牲口,忽然沙尘暴席卷而来。狂风呼啸,遮天蔽日,天空一片漆黑,两个小伙伴瞬间被沙尘吞噬了。风沙过后庄稼被连根拔起,房屋被吹倒在地,草原被淹埋殆尽。三天以后,家人在30多里地外找到了石光银,但邻家男孩已不见踪影。石光银从此立下志向:我要跟沙子作斗争,斗一辈子。从18岁担任村大队党支部书记那天起,石光银就开始了与风沙的斗争。一次失踪、九次搬家的痛苦记忆,激励着他要跟风沙斗争到底。1984年,国家出台政策,林场、荒山、沙地,个人可以承包治理。石光银第一个站出来,联合七户人家组建了一个治沙公司,承包了三千亩沙地,成为全国个体承包治沙第一人。从此拉开了治理荒沙的序幕。为了筹集资金采购树苗,石光银趁婆姨不在家,偷偷将家里的84只羊和1头骡子赶到集贸市场。走到半路,婆姨和孩子追上来哭天喊地,跪在他面前,求石光银不要卖牲口,全家人的所有开销都靠它们呀!石光银说:你这婆姨,自己吃的沙子还不够,还要让子子孙孙吃下去?这恶沙不除,穷根不拔,我石光银枉活一世!为了治沙,石光银举家搬到风沙最大的四大号村;全乡干部群众上下议论纷纷。面对家人的担心以及亲朋好友的好心劝阻,石光银治沙的决心没有动摇。周围人说:石光银疯了吧?在风刮沙动的荒沙梁上栽树,就是给沙窝里撒钱,撒出去容易,收回来难。但石光银不为所动。那年春天,石光银带领七户人家齐上阵,在三千亩荒沙地上全部栽上旱柳、沙柳、杨树。这年天公作美,雨水好,树木成活率达到85%以上,三千亩荒沙变成绿洲。这次成功坚定了石光银治沙的壮志雄心。接着,他与国营长茂滩林场,签订了承包治理5.8万亩荒沙的合同。面对乡亲们质疑的声音,他在海子梁乡政府的门口贴出了招贤榜,榜告四方父老乡亲:有人愿来与我一起治理长茂滩荒沙者,不分民族,不分身份,山南海北的,一概欢迎。
展开
原创影评
看完《大漠雄心》,走出影院时,内心仍被那片黄沙与绿洲交织的画面所震撼。这部由强小陆执导、张译文主演的治沙题材影片,以全国治沙英雄石光银为原型,用朴实的镜头语言讲述了一个关于信念与坚持的故事。
影片从石光银的童年讲起,沙漠夺走挚友的生命,在他心中埋下了“生命不息,治沙不止”的种子。这个设定不仅赋予角色深厚的情感根基,也让后续的治沙行动超越了简单的环保意义,成为一场与命运抗争的史诗。导演没有刻意渲染悲情,而是通过大量真实场景的捕捉——狂风卷起沙砾的呼啸、烈日下汗渍在皮肤上凝结的盐霜、幼苗在荒漠中艰难挺立的特写——让观众直观感受到治沙的艰辛。张译文的表演尤为出色,他褪去演员的光环,将石光银塑造成一个皮肤黝黑、手掌粗糙的陕北汉子。无论是面对资金短缺时的焦灼,还是与村民意见相左时的固执,他都演绎得入木三分,让人完全相信这就是那个扎根沙漠四十载的真实人物。
叙事结构上,影片采用了线性推进与闪回交织的手法。成年石光银带领村民植树的场景,不断穿插少年时期失去朋友的记忆片段,形成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这种处理既丰富了人物层次,也强化了主题的延续性。尤其当看到昔日的荒漠逐渐被绿色覆盖,镜头缓缓拉远,新栽的树苗与远处的老榆树形成呼应时,那种人与土地血脉相连的情感扑面而来。
最打动人心的是影片对“榆林治沙精神”的诠释:不畏艰难、敢于斗争、矢志不渝、开拓创新。它没有说教式的口号,而是通过具体细节传递力量。比如村民们为了一棵树徒步十几里挑水,风沙过后又默默补种的身影;比如石光银蹲在沙地上,用手指丈量树苗间距的专注神情。这些画面比任何豪言壮语都更具说服力,让人真切体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大漠雄心》像一捧沉甸甸的黄土,提醒我们有些改变需要一代代人的坚守。当片尾字幕升起时,那些曾经觉得遥远的治沙故事,已然化作心中挥之不去的一抹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