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的德国,9岁的小女孩莉赛尔和弟弟被迫送往慕尼黑远郊的寄养家庭。6岁的弟弟不幸死在了路途中。在冷清的葬礼后,莉赛尔意外得到她的第一本书《掘墓人手册》。这将是14本给她带来无限安慰的书之一。她是个孤苦的孩子,父亲被打上了共产主义者的烙印,被纳粹带走了;母亲随后也失踪了。在弹奏手风琴的养父的帮助下,她学会了阅读。尽管生活艰苦,她却发现了一个比食物更难以抗拒的东西——书。她忍不住开始偷书。莉赛尔,这个被死神称为“偷书贼”的可怜女孩,在战乱的德国努力地生存着,并不可思议地帮助了周围同样承受苦难的人。
展开
原创影评
影片《偷书贼》以独特的视角,将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温暖交织呈现。观影过程中,心情始终被影片的氛围所牵动,沉重却又不失希望。小女孩莉赛尔的角色塑造极为鲜活,她在战乱中对书籍的渴望与追求,不仅成为她个人精神的寄托,也深深打动了观众的心。杰弗里·拉什和艾米丽·沃森等实力派演员的精湛演技,为影片增色不少,他们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将角色内心的复杂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叙事结构上,影片巧妙地以死神作为叙述者,这一设定不仅增添了故事的神秘色彩,也使得整部影片在讲述战争的残酷时,多了一份超然与客观。这种独特的叙事手法,让观众在感受战争带来的苦难同时,也能从中抽离出来,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而影片对于莉赛尔几次偷书场景的刻画,无疑是剧情的高光时刻,每一次偷书都伴随着她成长的足迹,也象征着她对知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主题表达方面,《偷书贼》深刻地探讨了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光辉与挣扎。影片没有直接描绘战争的宏大场面,而是通过一个个小人物的命运,展现了战争对普通人生活的巨大影响。然而,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人性中的善良、勇敢与爱依然如明灯般照亮着前行的道路。莉赛尔与养父之间的深厚情感,以及她与朋友鲁迪之间的纯真友谊,都是影片中最为动人的部分,它们共同构成了对抗战争阴霾的温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