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向茶山行》系列节目第一季将依托于世界茶树起源地、世界首座茶文化景观遗产地——云南普洱景迈山的古茶林景观,由人文艺术、经济科技、产业研究等多领域的名人大家带领观众共同奔赴一场茶乡寻味的沉浸体验、思考之旅,于对谈、探索中,观天地,见众生,最后现自己。希望在这个加速流动的 时代,挖掘一种直指人心、沉静人心的治愈力量。 节目将结合时代情绪以及社会关注度高的话题作为切入,以茶作为一座桥梁,感受普洱茶所在地的风土民情、茶叶发展演进中的技术更迭、中国茶所蕴藏的文明积淀,探讨人与自然、人与技术、人与文明的关系。由此,观众将在领略当地山林共生的自然风光、底蕴深厚的中国茶文化基础上,洞悉普洱茶生长、生产、储存、运输、消费的全产业链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向,为复兴中国茶文化和茶产业尽一份力。
展开
原创影评
沉浸在《偏向茶山行》的影像世界里,仿佛能触摸到云南景迈山古茶林间湿润的雾气。这部纪录片以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为背景,却并未沉溺于风光展示,而是通过蒋昌建、钱文忠等学者深入探访的视角,构建起一座连接茶与人心的桥梁。作为观众,跟随他们的脚步穿梭于布朗族祭祀台前、自动化茶厂轰鸣的机械臂之间,甚至旧仓库中沉淀的茶香里,逐渐感知到茶树年轮里镌刻的不仅是自然馈赠,更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密码。
影片最动人的力量源自对“真实”的克制把握。镜头始终以平视的角度记录:当布朗族老人用布满茧痕的手抚摸千年茶王树时,画面没有刻意渲染神圣感;面对年轻制茶师调试智能萎凋机的场景,也未作传统与现代的二元评判。这种客观性让角色呈现独特的生命力——蒋昌建在茶农家灶火旁随手沏茶的动作,钱文忠解读茶饼纹路时眼中闪烁的光芒,都因褪去综艺感而更具说服力。学者们不再是知识符号,而是化身为引路人,带着观众在茶梗交错的脉络中触摸文明的温度。
叙事结构如普洱茶汤般层层浸润。四集内容以“民族记忆-美学流变-技术革命-文明对话”为轴线,每集聚焦不同切面却彼此呼应。拜访布朗族群,领悟历史演进中的茶祖精神,思索民族文化,剖析宋代茶饼分割仪式背后的等级制度,再转向当代实验室里光谱分析仪对茶叶成分的解码,时空折叠的蒙太奇手法,让一片茶叶的旅程升华为人类认知边界拓展的缩影。尤其当镜头掠过明代马帮蹄印与今日无人机运茶航线交叠的山脊时,那种跨越世纪的张力直击心灵。
真正震撼的是影片创造的沉浸式思考场域。编导巧妙利用景迈山立体气候制造视听通感:晨雾弥漫时的竖琴泛音对应着茶芽萌发的悸动,暴雨冲刷石板路的声响暗喻产业转型的阵痛。而在视觉语言之外,那些看似闲谈的对话迸发思想火花——关于茶权博弈改写近代史的犀利观点,或是大数据能否定义“真茶”标准的哲学追问,都在氤氲茶香中获得软化表达。这种举重若轻的叙事智慧,让硬核议题有了抒情通道。
片尾定格在暮色中摇曳的灯笼光影,恰似创作者留给观众的精神邀约。当都市人习惯了速溶咖啡唤醒清晨,这部作品提醒我们:有些美好必须经历缓慢生长的过程。它并非简单歌颂田园牧歌,而是在齿轮咬合的时代节奏里,为我们开辟出一方可喘息的精神栖居地。看完后忍不住翻开茶杯底的生产日期,突然意识到——或许我们都该成为自己生命的制茶师,在滚水冲泡下释放内在的醇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