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flix目前已经敲定三部独立电影。这些片子的成本都在200万美元以下,Netflix会出大约为它们成本120%-130%的价格购买这些电影的全球发行权,并且很可能会投资电影制作项目本身。影片在影院上映30天之后,就会被放到 Netflix平台上播放。 这三部电影类型各不相同,分别为剧情片、歌舞片、恐怖片。它们的共同点是都没有知名卡司。除了剧情片《The Most Hated Woman In American》中会有曾获奥斯卡最佳女配角的梅丽莎·里奥出演,其他两部片子的主演多是相对不太知名的电视剧演员。
展开
原创影评
《美国最可恨的女人》以极具冲击力的标题和真实的历史事件为基底,构建出一部充满张力的人物传记片。影片聚焦于麦达琳·默里·奥黑尔——这位因推动美国公立学校废除祷告制度而引发全国争议的女性,通过克制却富有深意的镜头语言,将观众抛入一场关于信仰、性别与权力的复杂思辨中。
梅丽莎·里奥的表演堪称全片的灵魂。她精准捕捉了麦达琳的矛盾性:作为无神论者的坚定、女权主义者的锋芒,以及母亲身份下的脆弱。影片并未将其符号化为“公敌”,而是通过大量细节展现其人格的多面性——她在法庭上以逻辑碾压对手时的锐利,面对家庭裂痕时的无力,甚至在被绑架瞬间流露的惊恐,都被演绎得层次分明。这种表演消解了角色身上的非黑即白标签,迫使观众重新审视“可恨”背后的社会建构。
叙事结构上,导演采用双线交织的手法,将麦达琳1960年代的诉讼案与1995年她遭前组织成员绑架的事件并置。这种时间跳跃不仅强化了悬疑感,更暗喻了她一生无法逃脱的困境:无论作为思想先驱还是私人个体,她始终被困在公众暴力的循环中。尤其当影片展示她与儿子、孙女组建的激进组织逐渐异化时,一种荒诞的悲剧性油然而生——反抗者最终被自己的理想主义反噬。
影片真正的力量在于对“憎恨”本质的解构。它揭示麦达琳的“可恨”实则是父权社会对女性话语权的报复:当她以理性挑战宗教权威时,舆论迅速用“疯婆子”“共党分子”等污名化标签掩盖其诉求的正当性。甚至她的死亡也延续着这种暴力逻辑——凶手并非抽象的恶人,而是曾被她鼓舞却又无法承受其极端理想的追随者。这种叙事让影片超越普通传记片的范畴,成为对集体非理性心理的深刻解剖。
观影过程中,压抑感始终如影随形。那些法庭辩论的冷峻长镜头、媒体报导的蒙太奇剪辑,以及最后绑架戏份中令人窒息的寂静,共同编织成一张密不透风的社会规训之网。但正是在这种压迫感中,麦达琳点燃的微光愈发清晰:或许真正需要反思的,从来不是某个“可恨”的个体,而是纵容憎恨滋生的文化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