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建平(袁牧之饰)和梨丽琳(陈波儿饰)是一对受过教育的青年男女,同时也是一对恋人。毕业后俩人结婚成家,过着平静舒适的生活。陶建平就职的公司内部充满了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人与人之间很难相处。为此,陶建平陷入苦闷之中。最后,正直的他愤然辞职,失业在家。而妻子求职的公司马经理(周伯勋饰)是个色狼,一见面,他就垂涎梨丽琳的美色,不断对其骚扰,梨为了求得一份工作之不易,强忍不悦。失业的陶建平不忍让妻子养活自己,到处求职,却屡屡碰壁,只好去工厂做苦工。最后妻子实在忍受不了老板的欺侮而失去工作,产后意外受了重伤。
展开
原创影评
当银幕上响起“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的激昂旋律时,《桃李劫》如同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社会的脓疮。这部由应云卫执导、袁牧之与陈波儿主演的影片,以一对青年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为镜,映照出整个时代的荒诞与残酷。作为中国早期有声电影的代表作,它不仅在技术上实现了突破,更以深刻的社会批判成为左翼电影运动的里程碑之作。
袁牧之与陈波儿的表演堪称经典。陶建平从理想主义的锋芒到被现实碾碎的绝望,黎丽琳从温柔坚韧到被生活压垮的憔悴,两人用细腻的肢体语言和充满张力的对白,将角色的灵魂撕裂展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袁牧之在刑场上回望母校的特写镜头,那双空洞的眼睛中既有不甘又有觉醒,无需一句台词便道尽了知识分子的宿命悲歌。而老校长作为串联全片的关键人物,其无奈与痛心的表情变化,恰似传统教育理念在新时代冲击下的手足无措。
影片的叙事结构犹如一场精心设计的“倒叙审判”。开篇以毕业典礼的昂扬向上,与结尾的惨烈结局形成刺眼对比。中间穿插的失业、求职、犯罪等情节模块,看似线性推进实则暗含宿命论的闭环。当观众看着主角们一步步踏入社会陷阱时,导演刻意保留的留白镜头——比如陶建平在码头徘徊的长镜头——让压抑感如潮水般漫过银幕。这种诗意与冷峻交织的叙事风格,使影片超越了简单的现实主义描写,升华为对整个时代困境的隐喻。
主题曲《毕业歌》的反复出现,既是叙事线索也是情感注脚。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旋律本该是青春宣言,却在影片中化作血色挽歌。当黎丽琳在贫民窟哼唱这首歌哄孩子入睡时,音乐与画面的割裂感达到了顶峰——那些曾经激荡人心的歌词,此刻成了对教育失败最尖锐的控诉。这种艺术处理手法,完美诠释了“桃李”意象的双重性:既是春风化雨的培育,也是风雨飘摇中的零落成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