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奇石“五岳钟灵”,因为苏东坡品鉴而号称天下第一奇石。 在灵璧县衙前举办的赛石大会上,民女张钟灵突然现身,因为奇石“五岳钟灵”的归属,状告当乡富豪王百石。王百石极力争辩,似乎也能自圆其说。结果,知县认定张钟灵属于无赖讹诈,意欲责罚。这被乔装富商暗访的乾隆看在了眼里,乾隆指使美妃出面,保下民女张钟灵。 张钟灵非常机智,给冒充富商的乾隆提供了一些有力证据,证明父亲确属王百石害死,“五岳钟灵”确属他们张家所有。并对假扮富商的乾隆承诺,若能为父申冤而自己愿以身相许。乾隆通过明察暗访,认定张钟灵所言属实。在铁证如山的情况下,支持张钟灵二次上告。 知县沈布休二审奇石。张钟灵证据确凿,有理有据。不料,王百石准备更加充分,他当众陈述,振振有词,有理有据。理由更加充足,证据更加坚实。知县只好声明要惩罚张钟灵。知县已经掌握了所有证据,占有了所有优势,果然,致使在场所有倾向张钟灵的人都失望了。 因为知县步步为营,已把案子做成了铁案死案。乾隆万般无奈,乾隆为了解救张钟灵,同时平息民愤,只好派太监得儿带大内侍卫进一步探查证人、证据,乾隆自信他沈布休审案,不可能万无一失。 乾隆三审奇石。张钟灵得知富商就是当朝圣上,更是闯衙告御状。张钟灵进一步展示新的真凭实据,致使王百石无言以对。眼看着张钟灵稳操胜券。不料,知县挺身而出,当面坦然承认,此案与王百石等人无有干系,上下里外,都是自己一人策划并催促实施。愿意被杀头,但是,要说出真正的原因。乾隆答应。于是知县细说缘由:原来,他是为了乾隆大清江山的安危考虑,不得不尔。他申述的理由,居然说服了乾隆。 然而,张钟灵据理力争,并不认同这一“道理”。张钟灵突然亮出来自己的杀手锏,却发现乾隆上当,知县沈布休和王百石奉献给皇上的“五岳钟灵”奇石竟然是个赝品。那真正的“五岳钟灵”奇石又藏在哪里呢? 聪明圣上的发现了深藏在已经死去的张老员外内心的一个秘密。
展开
原创影评
银幕之上,《三审奇石》以一枚灵璧奇石“五岳钟灵”为轴,将乾隆微服私访的传奇与民女张钟灵的申冤之路交织。这枚曾被苏东坡誉为“天下第一奇石”的宝物,不仅因洞洞相通、水过留痕的自然奇观令人称奇,更因人性贪婪与正义较量的戏剧张力牵动人心。
影片中,张钟灵孤身对抗乡绅王百石的勇气令人印象深刻。当她在县衙前据理力争,以父亲遗留的证据链层层推进时,演员湛雅书通过细微的眼神震颤与声线起伏,将角色隐忍中的坚韧刻画得入木三分。而乾隆从旁观者到介入者的转变,则被演绎得颇具层次——无论是初遇时佯装富商的市井气,还是三审时展露帝王威严的锋芒,都让这个传统“清官叙事”中的君主形象多了几分烟火味。
导演田曦采用“案中案”的嵌套结构,使得三次审理各具看点:一审的荒诞草率映射官场敷衍,二审的峰回路转暗藏权谋机锋,终审的石破天惊则揭开父辈埋藏的秘密。尤其是真假奇石的悬念设计,既呼应了“以石写事”的主题,又让“物证与人证孰重”的思辨自然流淌于剧情之中。当最终那块能“唱歌”的真石现世时,观众恍然领悟:所谓“奇石”,奇的是造化天成,更奇的是凡人守护初心的执着。
不过,这部作品在节奏把控上稍显失衡。部分场景如县令沈布休的内心挣扎、王百石攀附权贵的暗线铺陈略显仓促,削弱了反派势力的压迫感。而乾隆与美妃突如其来的介入逻辑,虽为推动剧情所需,却冲淡了现实主义底色。此外,台词中某些现代语汇的突兀出现,偶尔会打破古装剧特有的韵律感。
总体而言,《三审奇石》如同一块未经雕琢的原石,虽有瑕疵,却在商业片泛滥的当下坚守着“以小见大”的创作初心。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戏剧张力不在于场面之宏大,而在于人性博弈间的电光石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