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描访问
扫描一扫app播放
《有歌2024》这档综艺,从开播伊始便带着一种矛盾的气质——既怀揣着发掘华语乐坛新声力量的理想主义情怀,又不得不在流量至上的综艺生态中挣扎求索。节目以“寻找下一首金曲”为旗帜,邀请李宇春、蔡健雅等专业音乐人坐镇,试图搭建一个让原创歌曲突围的舞台。然而,现实却远比口号骨感:收视率徘徊在黄金时段六十名开外,豆瓣短评区甚至出现清一色的差评奇观,这般高开低走的轨迹,恰似节目中那些被埋没的好歌,徒留一声叹息。
观众对《有歌2024》的失望,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割裂的叙事逻辑。舞台上,张信哲、陶喆等资深歌手与新人创作者的合作本应火花四溅,但实际呈现却常被诟病为“老带新”的套路重复;台下,镜头刻意放大选手的坎坷经历,试图用煽情换取共情,反而暴露了音乐本身感染力的不足。正如某位观众犀利指出的:“第二期还在玩‘梦想破碎又重组’的陈旧剧本,连主持人沈涛的救场都显得力不从心。”这种模式化的叙事,让原本应该聚焦音乐的对话沦为了一场廉价的情感消费。
不过,若将目光投向节目内核,仍能捕捉到些许微光。当陈楚生抱着吉他与小众音乐人合唱时,音符里流淌的是十年如一日坚守创作的真诚;当张碧晨尝试突破舒适圈,与独立乐队碰撞出实验性编曲时,至少短暂撕开了主流市场的裂缝。这些瞬间让人想起节目立意之初的承诺:让那些在经典老歌与短视频神曲夹缝中艰难生存的新歌,拥有被听见的权利。可惜这样的时刻太少,且往往被过度包装的竞技环节稀释殆尽。
比起传统音综热衷于翻唱经典的安全牌,《有歌2024》选择了一条更冒险的路——它试图构建一个关于“创作发生学”的观察样本。从demo初现到舞台成型,观众得以窥见一首歌诞生过程中的摩擦与妥协。譬如某位民谣诗人的作品原本充满社会批判性,却在改编阶段被迫加入流行元素以求市场认可,这种艺术纯粹性与商业逻辑的拉扯,恰是当代原创音乐人困境的缩影。可惜节目并未深入探讨这类深层矛盾,反倒是用“导师安慰淘汰者”的温情戏码轻轻带过。
如今回望这档节目,它的失败或许早有伏笔:在一个追求即时快感的时代,慢热的原创推广注定步履蹒跚。但那些散落在糟糕剪辑与俗套剧情里的好歌片段,仍在默默诉说着某种必要性——总需要有人举起火把,照亮华语乐坛尚未被看见的角落。毕竟,今天的冷门或许就是明天的经典,只是这份等待的时间成本,终究超出了综艺节目所能承载的限度。
首页
电影
演员
资讯
我的
1.连续签到7天可以获得额外奖励5积分2.连续签到15天可以获得额外奖励15积分3.连续签到20天获得额外奖励30积分4.连续签到25天获得额外奖励50积分
原创影评
《有歌2024》这档综艺,从开播伊始便带着一种矛盾的气质——既怀揣着发掘华语乐坛新声力量的理想主义情怀,又不得不在流量至上的综艺生态中挣扎求索。节目以“寻找下一首金曲”为旗帜,邀请李宇春、蔡健雅等专业音乐人坐镇,试图搭建一个让原创歌曲突围的舞台。然而,现实却远比口号骨感:收视率徘徊在黄金时段六十名开外,豆瓣短评区甚至出现清一色的差评奇观,这般高开低走的轨迹,恰似节目中那些被埋没的好歌,徒留一声叹息。
观众对《有歌2024》的失望,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割裂的叙事逻辑。舞台上,张信哲、陶喆等资深歌手与新人创作者的合作本应火花四溅,但实际呈现却常被诟病为“老带新”的套路重复;台下,镜头刻意放大选手的坎坷经历,试图用煽情换取共情,反而暴露了音乐本身感染力的不足。正如某位观众犀利指出的:“第二期还在玩‘梦想破碎又重组’的陈旧剧本,连主持人沈涛的救场都显得力不从心。”这种模式化的叙事,让原本应该聚焦音乐的对话沦为了一场廉价的情感消费。
不过,若将目光投向节目内核,仍能捕捉到些许微光。当陈楚生抱着吉他与小众音乐人合唱时,音符里流淌的是十年如一日坚守创作的真诚;当张碧晨尝试突破舒适圈,与独立乐队碰撞出实验性编曲时,至少短暂撕开了主流市场的裂缝。这些瞬间让人想起节目立意之初的承诺:让那些在经典老歌与短视频神曲夹缝中艰难生存的新歌,拥有被听见的权利。可惜这样的时刻太少,且往往被过度包装的竞技环节稀释殆尽。
比起传统音综热衷于翻唱经典的安全牌,《有歌2024》选择了一条更冒险的路——它试图构建一个关于“创作发生学”的观察样本。从demo初现到舞台成型,观众得以窥见一首歌诞生过程中的摩擦与妥协。譬如某位民谣诗人的作品原本充满社会批判性,却在改编阶段被迫加入流行元素以求市场认可,这种艺术纯粹性与商业逻辑的拉扯,恰是当代原创音乐人困境的缩影。可惜节目并未深入探讨这类深层矛盾,反倒是用“导师安慰淘汰者”的温情戏码轻轻带过。
如今回望这档节目,它的失败或许早有伏笔:在一个追求即时快感的时代,慢热的原创推广注定步履蹒跚。但那些散落在糟糕剪辑与俗套剧情里的好歌片段,仍在默默诉说着某种必要性——总需要有人举起火把,照亮华语乐坛尚未被看见的角落。毕竟,今天的冷门或许就是明天的经典,只是这份等待的时间成本,终究超出了综艺节目所能承载的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