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片分成上下两部,以纪实的视角着重刻画了奥黛丽赫本的前半生。故事采用倒叙方式,从奥黛丽(Jennifer Love Hewitt饰)拍摄《蒂凡尼的早餐》时开始叙述,在片场中她看见追捧的人们,恍然回到童年时期——那时候家庭富足,有一个疼爱她的父亲,慈爱的母亲。随着二战爆发,她与母亲居住在荷兰的舅舅家,天天饱受战争的恐怖折磨。她渴望看见父亲,但父亲却永远不出现,给她敏感的心灵留下永恒的创伤。此后她成为好莱坞巨星的经历也娓娓道来,包括她并不顺利的爱情之路,最后接回到《蒂凡尼的早餐》的拍摄现场。而《蒂凡尼的早餐》之后的生活经历则以一段话来介绍,完整地展现了奥黛丽•赫本的人生历程。
展开
原创影评
《奥黛丽·赫本的故事》是一部以倒叙结构展开的传记电影,影片从赫本拍摄《蒂凡尼的早餐》的片段切入,回溯了她从荷兰战火中的少女到好莱坞巨星的人生轨迹。这种非线性叙事不仅增强了故事的层次感,更让观众得以窥见角色内心深处的挣扎与成长。导演史蒂夫·罗布曼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将赫本人生中几个关键节点——童年父母离异、战争时期的生存困境、芭蕾舞梦想的破灭以及演艺事业的转折——串联成一段充满张力的生命旅程。
詹妮弗·洛芙·休伊特的表演堪称全片亮点。她并未刻意模仿赫本的经典形象,而是通过眼神与肢体细节捕捉其神韵:无论是战乱中蜷缩于地下室的惶恐,还是试镜时强装镇定的局促,都让人看到一个褪去光环的真实女性。尤其当她在《罗马假日》片场第一次面对镜头时,那种混合着兴奋与不安的微表情,几乎复刻了历史影像中赫本初登银幕的青涩感。而埃米·罗森饰演的年轻版赫本则更具锋芒,将战时经历赋予她的倔强与敏感诠释得淋漓尽致。
影片最动人的主题表达在于对“优雅”本质的探讨。当镜头扫过赫本在非洲贫困地区抱起饥饿儿童的画面,观众恍然意识到,这份跨越半个世纪的优雅并非来自华服与镁光灯,而是源于对苦难的共情与抗争。电影用大量对比蒙太奇展现她的双重人生:一边是《巴黎假期》中穿着纪梵希小黑裙漫步香榭丽舍大街的女神,另一边是在联合国亲善大使任上奔波于难民营的凡人。这种撕裂感反而让角色更加立体,正如她在雨中为难民撑伞时被淋湿的衣角,比任何红毯造型都更具震撼力。
叙事节奏上,影片巧妙地在温情与冷峻间切换。当赫本因《窈窕淑女》台词争议深夜独白时,镜头长时间定格在她颤抖的双手与逐渐泛红的眼眶;而转场至《甜姐儿》片场花絮时,又用轻快的爵士乐烘托出她即兴跳舞的灵动。这种情绪波动恰似赫本本人的人生底色——既有战火年代磨砺出的坚韧,又保留着孩童般的纯粹。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并未回避这位传奇人物的脆弱时刻。当她因更年期综合症被迫退出百老汇舞台,昏暗房间里散落一地的药瓶与撕碎的剧本,无声诉说着光鲜背后的沉重代价。这些克制的留白处理,反而让结尾处她获得奥斯卡奖的哽咽致辞更具力量:那些未能击垮她的苦难,终究化作了领奖台上闪烁的泪光。